1700712155
1700712156
(康熙元年)八九月疾痢盛行,十家九病,献神化纸,并送鬼者满路……是年(二年)春雨连旬,夏间甚凉,至秋疾病时行,连村合户俱病倒,家家献神送鬼,甚多奇异。[107]
1700712157
1700712158
这类活动的参与者,当时的文献中一般都以“乡愚”、“愚民”称之,也就是说多为普通的民众,但实际上,在富贵之家或士人中,遇病而求神拜佛的行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文献中常常可以见到,比如武进监生恽熊,“屡试不售,乃业医,乾隆五十一年大疫,熊祷于关帝前,默求神威助之除疫”[108]。
1700712159
1700712160
这类祈禳活动各地不尽相同,不过当事人一般都需通过中介,比如巫、道或神灵等才能完成。概括起来,不外乎请、求和送三种形式。
1700712161
1700712162
请,就是请巫觋或僧道到家里驱鬼邪;求,是为祈求神灵保佑;送,即将瘟神疫鬼送走。当然,这三种形式在具体活动中往往合在一起举行,其目的就在于借助各种仪式将疫鬼病邪驱逐出病人之身和家门。请,主要请巫觋和道士,当时,“俗患病,信鬼喜祷,用道士曰解星辰,用村巫曰献菩萨”[109]。从笔者接触的材料来看,苏南以巫为主,而浙江则僧道通用。比如在嘉定,“乡民凡遇疾病,喜召巫觋问其有无鬼祟,俗称看鬼,或曰看仙。妇女信者尤夥”[110]。昆山新阳,“乡俗故多淫祀,人有疾病,医药非所急,凭女巫瞽卜之口,信鬼神为灾”[111]。而在安吉,“医士见服药罔效,亦属主家占卜神祇以求助,或占龟、卜卦、起课,随术士判出某神某事,如云诰土、诰丧及诸三煞、七煞、退五昌之类,名目不一,皆用道士祷告。其甚费者,则有请大菩萨之说。用道士数人施符念咒,鼓钹之声自昏至晓,杀牲备物,费至数十金,而道士收去者过半”[112]。萧山,“俗遇疾病,不讲医药,多信巫卜,如霍乱等症,乡民多谓土祟,延道士数人,鼓乐讽呪,谓之谢土”[113]。由于民间对巫觋普遍信任,所以在当时的江南,特别是苏南地区,巫觋十分盛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男女均有,男觋有“火居”、“太保”等名称,比较少见,以女巫为主。[114]女巫的称呼很多,比如,“南汇女巫,有札仙、看仙、师娘、神婆、关亡婆、看鬼娘之名,或称观音护身,或称杨爷护身,或称双瞳”[115]。不过,以“师娘”的称呼最普遍。康熙年间,汤斌抚苏时,见师巫盛行,则布告禁止。他说:
1700712163
1700712164
何以苏城治病,辄有不事医药,一意妄信师巫,本部院初莅三吴,闻得疾病之家,有看香、画水、叫喜、茶筵情事,城厢内外,师公师娘,不下数十百家。[116]
1700712165
1700712166
结果是有禁不止,盛行依旧。对巫觋活动情况,晚清的毛祥麟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1700712167
1700712168
吴俗尚鬼,病必延巫,谓之看香头,其人男女皆有之。或谬托双瞳,或捏称鬼附,妄论休咎,武断死生。而于富室婢媪,必预勾结,借之熟私亲,探琐事,名曰买春。设偶有病,或家宅不安,婢媪辄捏造见闻,以耸主妇之听。延巫入门,必发其阴事,使人惊为前知,遂妄言病者有何冤孽,或云男鬼,或曰阴人,凿凿竟如目见。病家倘求禳解,则又揣其肥瘠,以索酬劳……其称女巫则曰师娘。最著名者,非重聘不能致,出必肩舆,随多仆妇。次者曰紫仙、曰关亡、曰游仙梦。最下则终日走街头,托捉牙虫,看水碗,扒龟算命为活者。要其诡诈百出,殊难殚述。[117]
1700712169
1700712170
这些巫觋所起的实际是一种灵媒的作用,由于他们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所以可以通任何鬼神。民众从他们那儿不仅可以得到驱除疫鬼病邪的希望,而且还能得悉自己得病的缘由。
1700712171
1700712172
此外,巫觋还在病者家中主持祈祷仪式。如在嘉兴,“病有祟脉,间或有之,而吾里则凡遇疾病,均以驱祟为急务,供神马、煮猪首以祀,主人拈香跪拜,巫者唱神歌侑酒”[118]。这自是属于“求”的范围了。
1700712173
1700712174
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出赴各神庙求神占卜。比如,在震泽:
1700712175
1700712176
俗重五通之神,家为立祠,乡村则建小庙于门外,奉之唯严。有疾则祷之,甚者罗列酒筵,割牲献爵,鼓吹歌弹以燕之,与生人无异。其他遍祷诸神,靡所不至。今俗亦尚鬼好淫祀。至于五通之神,自康熙中巡抚汤斌檄毁上方山庙宇,沉其像于太湖,而民间门外小庙之设亦遂衰废。然今乡村间犹有所谓“待茶筵”者,罗列神马多至数十,而巍然中坐祀之备礼者,则名郡主,云是五通神之母,五通神像并绘其旁。是虽不敢公然祀之,而恶习固未能尽革也。至病而祷于神,亦靡所不至。[119]
1700712177
1700712178
至于所祈之神,各地不完全相同,有些神可能江南各地普遍祀奉,比如五通神、药王、痘神、关帝、总管等。另一些,则有一定的地方性,比如温元帅东忠靖王似乎主要限于浙江[120],陈三姑娘则主要在苏松地区被祀[121],供奉黄伯玉的昭惠庙则主要在浙东受享[122]。
1700712179
1700712180
这类祈祷中,还专门有一种名之曰“保福”的仪式,即,“甚有名保福,聚亲邻友十数人至总管堂联名具疏,各愿减数岁以延病者之寿。病者果愈,则大开筵席以酬神谢众,费至数十金不等。无力者借贷典质以偿其愿”[123]。又称“众保”[124]、“保收状”、“借寿”[125]等。不过,也有些地方把设神堂祭祀称为保福,比如,在青浦的紫隄村,“巫又设神堂于家,凡疾病者,其亲党醵办牲醴、币帛、香烛之属,诣堂聚拜,巫为化符卜笤,判断吉凶,间亦有验,是名保福”[126]。此即第二种求神方式,在家设神祭祀祈祷。前面讲的“供神马、煮猪首以祀”,也属于这种情况。祭祷完毕,还要举行送神活动,俗称“敲猪头”,具体方法是,“病重者于家中供佛马,煮猪头,焚香点烛,以祀巫者。唱神歌侑酒,祷毕,缚草为船,送至荒郊,俗呼敲猪头”[127],或曰“献猪头”[128]。
1700712181
1700712182
这里又涉及送的内容了。除了“敲猪头”这一仪式外,当时江南各地普遍盛行的还有“送羹饭”的做法。徐珂指出:
1700712183
1700712184
吴越之人媚鬼,凡有病者,则具酒一盂、饭一蹲、纸钱若干串,并备衣包、雨伞,送之东南方,名曰送羹饭。[129]
1700712185
1700712186
同“敲猪头”一样,意思是把病祟送走。这在上海,又称“送夜客”[130],绍兴则称之为“摸螺蛳”[131]。有些地方则不在生病时送,而是等病愈后再送;比如,青浦罗店,“愈则陈鱼肉、鸡蛋、果酒以祀之,执香送出门外,至僻静处焚化冥衣锭帛,甚有费至数千文者”,名为“送客祟”[132]。
1700712187
1700712188
此外,民间还有三种比较常见的对付疫病的办法,虽不在祈神送祟范围之内,但也与神灵信仰有关,即“冲喜”、“叫魂”和使用符咒。使用符咒的情况本章第一节已经论及,于此不赘。“冲喜”一般是“聘来娶者乘病迎娶到家”[133],但使用对象太少,所以有的地方也把“卑幼亲戚引寿板酌献”叫“冲喜”[134]。“叫魂”,则是人们认为生病是因为失了魂魄,四出把它招呼回来,所以曰“叫魂”[135],又名“叫喜”[136]。具体做法,根据现代人的调查,是这样的:
1700712189
1700712190
夜间由一人提灯笼在外间叫 “某某,屋里来!”另一个人答应:“回来了!”或由患者在床上回答。 受惊得病者须用三个人叫魂,一人抱其家烟囱,一人持秤杆,一人背一只竹篓箕,由持秤者呼,其余二人应。边呼边应,从受惊之处一直走到家里,才算把魂叫回来了。[137]
1700712191
1700712192
这些做法是当时正统观念所反对的,所以,在地方志中,多有以下这样的评价和呼吁:“愚民无识,深可怪也。”[138]“习俗之愚,一至于此,是在长民者有以禁之也。”[139]“亦当严为驱禁。”[140]“陋俗殆不易革,惟望长民者,严示卜人。凡占课,但从卜筮正宗,不得擅用邪书,妄言鬼祟,即欲徇俗祈祷,准以素食为供,庶可全民命而惜物力。洵有司之惠政也,拭目俟之。”[141]他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二:
1700712193
1700712194
第一,浪费钱财。比如,乾隆《震泽县志》的编纂者指出:“牲牢鼓乐,其费不赀,索诸家不足,继以称贷。病者往往以不药致毙,即幸而起,而终岁勤动不足以供子钱,或至鬻男女以偿之。”[142]
1700712195
1700712196
第二,延误治疗。这表现在:(1)因为请神拜佛,使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比如,嘉庆《七宝镇小志》云:“更可恶者,有必须服药之症,漫云不必服药,迨至病急,虽遇良医,亦为束手。巫师害人,莫此为甚,而无如习俗之终不悟也。”[143](2)由于将钱花在祈禳上,以致无钱请医而耽误治疗。比如,道光《双凤里志》指出:“禳祈所事,往往倾其赀,语必遵,酬必厚,反或不能具医药焉。”[144](3)巫师用药不当而致误人性命。比如,民国《象山县志》在评述降童仪式时说:“诸症一切假神话取医生所不常用之药,或非本草所有,杂用以投病人之口,病人之死于童身者不知凡几也,是亦弊俗宜禁也。”[145]
1700712197
1700712198
这些批评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正确的,且今天能做的批评大抵也不过如此。[146]不过,这类批评和禁止,究竟具有怎样的实际效果,还殊可怀疑,因为从我们前面的论述中已可以看出,这种风俗直至清末亦无明显收敛。[147]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鬼神司疾观念的普遍存在,以瘟疫而论,鬼神司疫观念在清代江南广为存在,“大疫流行,必有鬼神司之”是当时非常普遍的说法。每遇瘟疫,时人往往认为乃是鬼神作祟的结果。而且不仅普通民众持有这一观念,就是士人乃至医家,也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148]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700712199
1700712200
第一,古往今来,疾病与医疗似乎一直都处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相互竞赛之中,医疗的作用总是有限度的。虽然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使时人应对传染病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49],不过,显而易见,在20世纪30年代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发明以前,医学对疫病基本无法做到明确、快速而有效的治疗[150],也就是说,当时医学的有限性要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认识程度。
1700712201
1700712202
第二,当时的医疗资源尚不够充裕。清代江南的医疗资源社会化程度虽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资源仍相对匮乏,就是在中心发达地区的乡村,即使到了晚清,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也仍然存在。(参见本章第三节)
1700712203
1700712204
第三,即使有医可求,费用也是普通民众不能不考虑的。虽然我们从当时的记载中看到,请巫祈禳的花费亦不在少数,不过这些记载多为反对这种做法的官方或士人所作,难免有夸大之嫌。不难想见,就一般情况而言,祈禳应该要比请医用药节省费用,因为巫师多为乡里之人,他们索要报酬一般都斟酌病家的财力而定数目[151],不会太过分,因此,一般人家都有能力支付,而且邀请相对方便,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易行。[152]若是自行使用符咒等方法,就更方便,更节省费用了。
[
上一页 ]
[ :1.7007121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