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25045e+09
1700725045 图12-1医学中的“拆分论”道路从“解剖学”,到“组织学”,到“细胞学”,再到“分子生物学”,步步深入
1700725046
1700725047 这种“拆”的思维方式确实有许多好处。因为它能把问题分析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然而,这儿我们重点想讨论的是,“拆分论”是否是科学研究中唯一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是,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思维方式呢?尤其是有没有适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生命系统和“整体医学”的思维方式呢?
1700725048
1700725049 我们在这儿用一个交响乐团(图12-2)来表示一个复杂系统,并且考察怎样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
1700725050
1700725051
1700725052
1700725053
1700725054 图12-2我们是否能用纯“拆分论”的思路和分子的角度来研究一个交响乐团
1700725055
1700725056 首先,我试用“拆分论”的思路,也就是“拆”的思路,来研究这个交响乐团。“拆”的第一步就是把交响乐团分拆成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这样三大组,就像传统西医学中先把人体分拆成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这样几大组。
1700725057
1700725058 然后,我们又可以把弦乐器分成竖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等,就像我们又可以把消化系统分拆成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1700725059
1700725060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小提琴组进一步分成一号小提琴、二号小提琴、三号小提琴等。这样我们很快就把交响乐团分拆成单个的乐器。
1700725061
1700725062 为了一曲交响乐的成功,每个乐器都必须非常“健康”,也就是说,任何一只乐器都不能有器质性的问题。如果哪一只乐器出了毛病,就必须马上修好。而为了维护小提琴的“健康”,我们又必须对小提琴的结构非常熟悉,所以又要对小提琴的结构进行解剖,从琴身、琴桥、琴弦和琴弓几方面进行解剖,使每一部分的结构都达到最佳形状。当然,最佳形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合适的材料,所以还需要了解每一个部件的分子结构。在医学上,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为必要的。
1700725063
1700725064 但是,我们想问一下,是否每一只乐器、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分子都正确,都“健康”,就可以保证交响乐的演奏成功呢?也就是说,单用“拆分论”方法行不行?
1700725065
1700725066 当然不行!用数学的语言来说,每一只乐器、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分子都正确,只是交响乐成功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但不是“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也就是说,为了保证交响乐的成功,还需要许多其他的条件,例如,每只乐器都要进行统一的、正确的调谐,调到正确的频率上。而这个调谐或调频过程几乎与分子无关。
1700725067
1700725068 而且,把乐器的基本频率调好还是远远不够的,每一只乐器还要正确地演奏,也就是说,频率的变化要有严格的、正确的、动态的“时间结构”,用音乐家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正确、优美的“旋律”。而这种“旋律”也与分子结构没有什么关系。
1700725069
1700725070 更难的是,不仅单个乐器要有正确的旋律,而且整个交响乐团的所有乐器,同时都要有正确的旋律,尽管每只乐器的旋律各不相同。最难的是,还要非常“和谐”地把各种乐器的不同旋律组合在一起。
1700725071
1700725072 而所有后面的过程,如调谐、正确的旋律、和谐的旋律组合等等,都已经远远超越了“拆分论”的思维方式。而当今的医学,也就是面临着“拆分论”思维方式的极限。
1700725073
1700725074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许多医生就开始寻找“整体论”的道路。其实,这也就是西方出现“中医热”原因,因为中医理论中充满了“整体论”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思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种“整体论”思想和“辩证”思想进行科学化、定量化和数学化的研究呢?
1700725075
1700725076 东西方思维差别的起源
1700725077
1700725078 在讨论能否对“整体论”思想和“辩证”思想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甚至数学化的研究之前,我们还得先探讨一下为什么东方和西方会出现两种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
1700725079
1700725080 事实上,文化的不同起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最初可能是由于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也可能是来源于不同的天启。但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然后,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又反过来影响,甚至有形或无形地、有力地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成为一种虽然无形,但却相当巨大,并且非常顽强的力量。
1700725081
1700725082 在7000~5000年前,整个地球上约有20种不同的古文明,或称为古文化。如中国的“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印度的“恒河文化”、中东的“两河文化”(即“美苏尔文化”)、非洲的“尼罗河文化”、南美的“印加文化”等等。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各自的思维方式。
1700725083
1700725084 在漫长的岁月中,有的古文化衰落了,如“两河文化”;有的消失了,如“印加文化”;有的被中断了;有的被融合、被改造了。在保留得比较好,并且最能代表东西方文化差别的,要算“黄河文化”和“尼罗河文化”。而在公元7世纪时,埃及被阿拉伯人完全征服,100年后,完全被伊斯兰文化同化。所以,“尼罗河文化”事实上已经消亡,后来主要通过“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这两大次生文化来影响当今世界。
1700725085
1700725086 一般大家公认中国的文化之根来源于“黄河文化”,古医书《黄帝内经》,就是产生在黄河流域。同时,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的《易经》,也是产生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华夏文化的文字记录。有趣的是,《易经》与《摩西五经》、《吠陀经》(Vedic Hymns)这三本书几乎产生在同一时代。现在看来,这三本人类最古老的经书,会成为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的三本书。
1700725087
1700725088 然而,中国人可能不太了解,“欧美文化”之根并不在欧洲,更不在美洲,而主要是在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和中东的两河流域。
1700725089
1700725090 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这个地球只有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东半球,没有西半球,那么,在这个地球上,会不会产生现代科学?如果也会,那么,科学的结构又可能是怎样的呢?
1700725091
1700725092 现在中国国内常把“欧美文化”称为“两希文化”,即“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两希文化”是一个相当中国化的单词,很难翻译成英文或其他欧洲文字。不过,“两希文化”的确是对“欧美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归纳、总结和描述。但是无论是“希伯来文化”还是“希腊文化”都深受“尼罗河文化”的影响。
1700725093
1700725094 为此,让我们比较一下“黄河文化”、“尼罗河文化”、“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之间的差别,尤其是思维结构上的差别,从而使我们在这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在这科学发展的转捩点面前,有一更为清醒的认识。
[ 上一页 ]  [ :1.7007250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