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29808
[选注] 成无己:《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1700729809
1700729810
张隐庵:此承上文过强之意,而言阴阳不相交接,则为关格也……浮大之脉在于尺,则阴气不能上交,而关阴于下,故名曰关。浮大之脉在于寸,则阳气不能下交,而格阳于上,故名曰格。夫关阴而不得阳热之化,则不得小便;格阳而不得阴液之资,则吐逆。
1700729811
1700729812
张令韶:关阴则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格阳则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1700729813
1700729814
《金鉴》:在尺则阴邪实,关闭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格则吐逆也。
1700729815
1700729816
[按语] 关格是证候名称,也是病机概念。关,关闭的意思,因为病在下,所以又称关阴;格,格拒的意思,因为病在上,所以又称格阳。之所以会发生关格,注家解释不一:成氏侧重于邪,如“邪气关闭下焦”、“邪气格拒上焦”,《金鉴》更提出关为阴邪实,格为阳邪实。张令韶侧重于正,如认为关为阴气不能施化,格为阳气不能宣通。言邪言正,理俱可通,对于理解关格的病理都有帮助。张隐庵强调关格为阴阳不相交接,提出关为阴气不能上交,不得阳热之化,格为阳气不能下交,不得阴液之资。似乎入理深谈,高出诸家,实则模糊影响,求深反晦。
1700729817
1700729818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61)
1700729819
1700729820
[语译] 趺阳脉伏而兼涩,伏则呕吐上逆,水谷不能消化,涩则饮食不得入口,这也叫做关格。
1700729821
1700729822
[提要] 吐逆而食不得入,亦名关格。
1700729823
1700729824
[浅释] 上条寸口脉浮而大,此条趺阳脉伏而涩,二者皆有吐逆证。上条有不得小便,此条仅是食不得入,也称关格,当互文见义。伏涩脉相兼,多为邪闭气结之象。中焦闭塞,胃气失降则吐逆,脾气失运则水谷不化。气闭不通,所以食不得入。
1700729825
1700729826
[选注] 成无己: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1700729827
1700729828
张隐庵:趺阳脉伏而涩,则胃气不行,故伏则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而水谷不纳,亦名曰关格。
1700729829
1700729830
章虚谷:趺阳在足跗,胃之动脉也,仲景以统主脾胃之病,盖脾胃之气本相连贯也。然后世习俗,诊于手之右关,或遇脉证不合者,再诊足脉以决之可也。其脉伏而涩者,中焦绝无阳和之气,伏则胃气闭结,故旧存之水谷不化而吐逆;涩则脾气不运,故新食不得入也。中焦病则上下之气不通,故亦名关格,然以温中调气,犹可治之,不比前条之阴阳偏亢而偏绝也。
1700729831
1700729832
《金鉴》:按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1700729833
1700729834
陈莲舫:前言不得尿之关格(指南方心脉条),是关格之在下者也;上言不得小便而吐逆之关格,是关格在中而上下阻拒者也;此言吐逆不得食之关格,是关格之在上者也。关格名同而证各异,宜分辨之。
1700729835
1700729836
[按语] 章注浅显详尽,特别对本条关格之解释,“中焦病则上下之气不通”,十分贴切。《金鉴》以为水谷不化的“化”字,当是“入”字,似乎有理,其实非是。若改作水谷不入,岂不与“吐逆”重复。格证固然以呕吐不食为主证,但既属于中焦病,则水谷不化,亦是可能见证。吐逆很剧时,致不能饮食,吐逆较轻时,稍进饮食亦必不能消化,故吐逆与水谷不化,实质上并不矛盾。至于说“食不得入,当是不得小便”,同样失之拘泥。陈莲舫联系前后原文,得出关格有三种情况,与张令韶“可见上中下三焦有一症见,即为‘关格’,不必悉具,学者得其意而治之,其庶几乎!”的结论完全吻合,对全面理解“关格”极有帮助。
1700729837
1700729838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①,久久为痂癞②。(62)
1700729839
1700729840
词解 ①泄风:指风邪外泄。
1700729841
1700729842
②痂癞:皮肤溃烂结痂。
1700729843
1700729844
[语译] 脉浮而大,浮是卫虚感风,大是邪气强盛,卫虚而与风邪相搏,必会皮肤发生隐疹,而身体作痒,这叫做泄风。若风邪久久不去,则皮肤溃烂结痂而成疠风。
1700729845
1700729846
[提要] 泄风的脉证与病机。
1700729847
1700729848
[浅释] 本条脉浮大,乃正虚而邪风外袭,因而发生隐疹或痂癞。隐疹的特点为周身皮肤瘙痒,乃是风邪外泄于皮肤,所以名为泄风。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则可能发生痂癞病风。由于病风发病较慢,所以说久久成痂癞,并不是隐疹的必然结果。但是病风之前,确有先发隐疹的,亦不可不知。
1700729849
1700729850
[选注] 成无己: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内经》曰:“脉风成为疠。”
1700729851
1700729852
张隐庵:浮大之脉,见于寸口,则为泄风痂癞,非必如上文之吐逆也。脉浮而大,即上文寸口脉浮而大也。上文浮为虚者,正气虚也,此言浮为风虚者,气虚而风薄之也;上文大为实者,邪气实也,此言大为气强者,风邪在表,而气机强盛也。风气相搏于皮肤肌肉之间,故必成瘾疹,而身体为痒,痒者阳也,风为阳邪,外干皮腠,故名泄风。久久则从皮肤肌腠而入于经脉,故为痂癞。痂癞者,疠风也。此申明浮大之脉,非但在寸为格,且从皮腠入于经脉,而为泄风、痂癞者如此。
1700729853
1700729854
1700729855
黄坤载:脉浮而大,浮则风气之虚,风泄于外也,大为卫气之强,气闭于内也,外风与内气相搏,风外泄而气内闭,荣郁不宣,必成瘾疹。盖风性疏泄,而气性收敛,风欲泄而气闭之,泄之不透,则荣郁而为热,血热外发,则为斑点,而不能透发,郁于皮腠之内,隐而不显,是为瘾疹之家。荣郁卫闭,欲发不能,则身体为痒,痒者是为泄风。《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泄风者,风之欲泄而不透者也。风不透泄,经血郁热,久而荣气蒸腐,则为痂癞。“风论”:“风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癞者,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癞风。”肺统卫气而主皮毛,开窍于鼻,是以鼻柱坏而皮肤溃也。
1700729856
1700729857
[按语] 张隐庵解释浮大之脉,不但在寸为格,而痂癞病亦有如此者,脉同而病不同,也说明脉证合参的重要。黄坤载对泄风痂癞的病理机制,说得详细而深入,对原意很有发挥。于痂癞的认识,以为是风邪郁久,而荣热蒸腐,不是由隐疹迁延而来,亦颇为确当。
[
上一页 ]
[ :1.7007298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