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423e+09
1700730423 [提要] 指出伤寒病应当早治和随证论治,并说明搜采仲景旧论的目的和意义。
1700730424
1700730425 [浅释] 伤寒是外感病证,病邪自外侵犯,由浅而深,传变较为复杂,所以强调应早期治疗,才容易痊愈。
1700730426
1700730427 诊治伤寒病需要理论指导,所以特搜采仲景旧论,拟防世急,就是编次《伤寒论》的动机与目的。由此可以证明《伤寒例》是王叔和所写,不是仲景的原著。
1700730428
1700730429 [选注] 成无己:仲景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1700730430
1700730431 喻嘉言:仲景之书,叔和但言搜采,其非寤寐神游可知,所以不窥作者之原,漫无表章之实,孰谓叔和为仲景之徒耶!
1700730432
1700730433 [按语] 成氏肯定叔和整理《伤寒论》的功绩,平允可以。喻氏过分贬低叔和,未免偏激,不符合实事求是精神。
1700730434
1700730435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①,飡居亦异②,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③,岐伯举四治之能④,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89)
1700730436
1700730437 词解 ①物性刚柔:物品的性能,有刚有柔。
1700730438
1700730439 ②飡居亦异:“飡”与“餐”通,饮食居处的习惯,也有差异。
1700730440
1700730441 ③黄帝兴四方之问: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黄帝提出了东、南、西、北、中等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与生活习惯各异,因而发生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由于中位于东西北南之中,所以实际是四方。
1700730442
1700730443 ④四治之能:指砭石、毒药、微针、灸焫等四种治疗方法的功能。
1700730444
1700730445 [语译] 又因为地区有寒暖高低的不同,物品性质有刚柔的分别,人民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所以黄帝提出四方居民患病和治法不同的问题,岐伯更举出了砭石、毒药、微针、灸焫等四种治疗方法的功能,以教导后世的学者,开导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医生。临床治病的医工,应当认真思考,全面地审察。
1700730446
1700730447 [提要] 强调治病应当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1700730448
1700730449
1700730450 [浅释] 本条是根据《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与岐伯问答的精神提出的。说明治病不可执一,必须根据四方风土的燥湿温凉,居处高下,物性刚柔,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结合病情,作出适当的治疗。《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地处海滨,居民多食鱼盐,鱼者热中,盐者胜血,故多生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丘岭沙石多风,故治宜毒药;北方风寒冰冽,居民野处而乳食,故多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地处卑湿,雾露所聚,居民嗜酸而食胕,故多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地处平原,气候温和,居民食杂而不劳,病多痿厥寒热,治宜导引按。以上是《素问》记载各方居处、生活习惯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说明了疾病的发生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治法也各有所宜,临床治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能避免片面,提高疗效。
1700730451
1700730452 [选注] 成无己: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也。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华食,南方湿处而嗜酸,北方野处而食乳,是餐居之异也。东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北方治宜灸焫,是四方医治不同也。医之治病,当审其土地所宜。
1700730453
1700730454 庞安常: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
1700730455
1700730456 [按语] 成氏先释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继释餐居之异,从而得出四方医治所以会有不同,最后指出医之治病,当审其土地所宜。层次清楚,析理透辟,对理解本条精神有很大帮助。庞氏仅举山居、平居的环境特点为例,说明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与疾病的关系,也起到深化“四方之治”理论的补充作用。
1700730457
1700730458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①而病者,必死。(90)
1700730459
1700730460 词解 ①两感于寒:指阴经与阳经同时感受寒邪,如太阳少阴两感。
1700730461
1700730462 [语译] 凡是感触了寒邪,就会产生发热,热势虽然盛,也不会死亡,假使阳经和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生病,就容易死亡。
1700730463
1700730464 [提要] 指出一般伤寒与两感于寒在预后上的差异。
1700730465
1700730466 [浅释] 一般外感病都有发热,这种发热是机体抗邪于外的反映,所以热势虽然很盛,也不会死亡。如果两感于寒,不但阳经受邪,而且伤及阴经,大多是正衰邪盛,所以预后比较危恶。
1700730467
1700730468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1700730469
1700730470 [按语] 此条与以下六经形证诸条,皆引自《素问·热论》,惟文字略有增减改易。其实仲景的六经证治内容已经具有突破性的进展,此处仍全面引用,不仅无助于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相反,带来了思想混乱,造成人为的障碍。
1700730471
1700730472 尺寸俱浮①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②,故头项痛,腰脊强。
[ 上一页 ]  [ :1.7007304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