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498e+09
1700730498
1700730499 ⑧阴器:指生殖器。
1700730500
1700730501 ⑨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足厥阴的经脉,开始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上行膝弯内缘,沿股内侧,环绕阴器,至少腹和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系胆府,向上贯穿膈膜,散布胁肋,沿喉咙后壁,过腭骨,上连于目系,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中央。
1700730502
1700730503 ⑩囊缩:指阴囊上缩。
1700730504
1700730505 [校勘] “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成本作“以其脉侠鼻络于目”。
1700730506
1700730507 [语译] 寸关尺三部现浮脉,这是太阳经受病,大多在一二日间发生病变。因为太阳经脉向上循行,连及风府,所以出现头项疼痛,腰脊牵强不舒的证候。
1700730508
1700730509
1700730510 如果脉形溢出于三部而见长脉,这是阳明经受病,大多在二三日间发生病变。由于阳明经脉起于鼻旁交中而络于目,所以当病邪传入阳明的时候,就出现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的见证。
1700730511
1700730512 寸关尺三部都见弦脉,这是少阳经受病,大多在第三四日之间发生病变。由于少阳经脉循行人体两侧,经过胸胁部,并且络于耳部,所以当病邪传入少阳,就要出现两胁疼痛和耳聋的见证。
1700730513
1700730514 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受病,邪气尚未传入胃府,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1700730515
1700730516 寸关尺三部均见沉细脉,是太阴湿土受病的征象,大多在四五日间发生病变。太阴经脉分布在胃肠,络于食道咽部,所以太阴受病,会发生腹满、咽干的证候。
1700730517
1700730518 寸关尺三部都是沉脉,那是少阴经受病,大多在第五六日间发生病变。由于少阴经脉过肾上布于肺,连系舌根,所以当少阴受邪,会产生口燥舌干作渴的证候。
1700730519
1700730520 寸关尺三部都现微缓之象,这是厥阴经受病,大多在六七日间发生病变。厥阴的经脉循行阴器,上络于肝,所以当厥阴受邪,会产生烦闷和阴囊上缩的证候。
1700730521
1700730522 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受病,假使热邪已经传入胃府,都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
1700730523
1700730524 [提要] 说明六经病发病的大约日期和主要脉证,以及三阳病、三阴病的治疗原则。
1700730525
1700730526 [浅释] 本条所说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形证的内容,补充出每经病的脉象,并据脉测病,把受病日期改为发病日期,且出以推断语气和放宽了日期的幅度,就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同时改“脏”字为“腑”字,增加了“已入府,可下而已”,应该肯定这皆是叔和的贡献。然而《素问·热论》的三阳病都是表证,三阴病仅是热证、实证,与《伤寒论》的六经证治,决不应相提并论,等同看待。因为仲景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将六经证治理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充实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涵义。六经病不仅有实证热证,而且有虚证寒证,乃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八纲俱备,六经病的治法不仅是汗下两法,而且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俱全。有些注家看不到《伤寒论》理论的发展,仍然援用《素问·热论》六经的内容来解释《伤寒论》,犹如刻舟求剑,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1700730527
1700730528 [选注] 成无己: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府者,入府则宜下,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阴邪传于厥阴,烦满而囊缩者,热气聚于内也。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
1700730529
1700730530 王三阳:厥阴风脉固当缓,但缓脉多是胃气和,脉有胃气,乃欲愈之候,病传厥阴,亦甚危笃矣,岂有胃气乎?必缓中带弦直而无神气,方是病传厥阴之恶候也。
1700730531
1700730532 喻嘉言:入府,未入府,少变《内经》入脏原文,此处却精。
1700730533
1700730534 汪苓友:以上论六经受病,与《内经·热论》中文大同小异。“热论”云一日二日,上却云一二日、二三日,其论更觉圆活。又“热论”云“脏”,上却云“府”,“热论”无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三句,上却从而补之,非仲景孰能引经作论,如此其切当耶!第其于每经之首,必先言脉者,此与经旨大悖。夫伤寒以识证为先,而辨脉次之……既识其证,则某病见某证,当显某脉,不宜某脉,某脉则吉,某脉则凶,此为最要之诀……上文言尺寸俱长,俱弦,俱沉细,俱沉,俱微缓,与受病之经,皆不相合,吾恐叔和在当日,虽善切脉,苟不问病家所苦,但据尺寸以测受病之经,不无误矣。
1700730535
1700730536 [按语] 成氏释六经之脉,随文敷衍。王三阳对厥阴脉微缓提出商榷,颇有见地,但主张“缓中必带弦直而无神气”,也未必是。要之据脉定证,违背了脉证合参原则,不足凭信。关于脉证的关系,汪氏的分析极为中肯,有借鉴意义。
1700730537
1700730538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①,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92)
1700730539
1700730540 词解 ①水浆不入:即汤水不能下咽。
1700730541
1700730542 [校勘] “脏腑”,成本作“府藏”。
1700730543
1700730544 [语译] 假使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如第一日太阳经受邪,就和少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胀满口渴等证。第二日阳明经受邪,就和太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腹胀、身热、不欲食、谵语等证。第三日少阳经受邪,就和厥阴经一起发病,而出现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厥冷、汤水不得下咽,甚至昏迷不识人等证。到了第六日,就要死亡。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那么,营卫之气不行,脏腑之气不通,就必死无疑了。
1700730545
1700730546 [提要] 两感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不良预后。
1700730547
[ 上一页 ]  [ :1.7007304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