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548e+09
1700730548 [浅释] 两感证是一脏一腑同时受病,表里证一起发作,显见邪气充盛,正气不支,所以预后不良。东垣的经验:“虚而感之深者多死,实而感之浅者或生。”足资佐证。第一日出现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为太阳少阴两感;第二日出现腹满谵语,身热不欲食,为阳明太阴两感;第三日出现耳聋、囊缩、厥逆,为少阳厥阴两感,如果汤水不入,昏不知人;延至第六日即会死亡。所谓“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就是死亡机制的补充说明。这样危重的证候,为什么要至第六日才死亡?《素问·热论》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得出了答案。“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可作参考。
1700730549
1700730550 [选注] 成无己: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谓三日六经俱病,荣卫之气不得行于内外,脏腑之气不得通于上下,至六日脏腑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则死矣。
1700730551
1700730552 王三阳:二三日内,谵语囊缩,水浆不入,不知人者,此真两感也,其死必矣。太阳经少阴经,头痛口干,烦满而口渴者,有似于暑病热病,宜仔细辨之。且太阳证,人本亦作渴,不可便断是两感病也。然两感先少阴,传经先太阴者,何也?盖两感太阳与少阴俱病者,太阳膀胱也,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为表里,表里同病也。阳证传经先入太阴者,阳邪内陷,脾胃为仓廪之官也,况木来克土,势易侵也。
1700730553
1700730554 汪苓友: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以上诸经之气血盛,则诸经之病热亦甚,热甚故不知人。方其初病三日之时,诸经之邪热虽甚,而阳明之元气未尽,故不即死。又三日则阳明之元气尽,不能胜诸经之邪热,故云必不免于死耳。
1700730555
1700730556 [按语] 《素问·热论》的六经证都是热证,已为大家公认,所说的两感证,从临床证候来看,绝无一点寒象,实际也是温热病证,所以病势猛,传变快,预后差。只因被“寒”字印定眼目,注语多曲解附会。王三阳以太阳少阴两感,有似于暑病热病,宜仔细辨之。也因惑于“寒”字,其实就是暑病热病,而不是类似。综观两感证的病情固然比较严重,但并不一定都是死候,如果治疗及时、恰当,还是可以治愈的。只有当失治误治,而病势进一步恶化,到达热势鸱张,津枯液竭的地步,才不免于死亡。
1700730557
1700730558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①,不加异气②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③,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93)。
1700730559
1700730560 词解 ①传经:指病情的变化发展,由这一经的证候,演变为另一经的证候。
1700730561
1700730562 ②异气:指又感受了另外一种病邪。
1700730563
1700730564 ③囊纵:指阴囊由缩入转为松缓。
1700730565
1700730566 [语译] 病有不是两经同时受邪,又未出现另一经证候,并且没有重感其他病邪,那么到了第七日,太阳病势衰减,头痛就可减轻;第八日,阳明病势衰减,身热就可渐轻;第九日,少阳病势衰退,耳聋就可微有改善;第十日,太阴病势衰退,则腹满全除,食欲如常;十一日,少阴病势衰退,则口不渴,舌不干,而且有喷嚏;十二日,厥阴病势衰退,则阴囊缓纵,仅少腹微感下坠。这时大邪都已消除,病人的精神也随之爽适而清晰了。
1700730567
1700730568 [提要] 叙述六经病衰的日程和临床表现。
1700730569
1700730570 [浅释] 本条主要精神是说明外感病六经证的一般病程。如只是一经受病,且未发生传变,又没有重感其他外邪,经过六七日时间,病邪渐衰而正气渐复,就会转向痊愈。病愈的日数乃随发病日期的迟早推算而来,所谓十二日厥阴病衰,实际仍为六七日,绝对不是什么六经传遍。
1700730571
1700730572 [选注] 成无己:六日传遍,三阴三阳之气皆和,大邪之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1700730573
1700730574 李士材:不两感者,非表里双传也。更不传经者,邪在此经,更不传彼经也。不加异气者,不复感寒、感风、感温、感热、感湿,而变为他病也。如是则可以期六经病愈之日矣。“太阳篇”曰:“发于阳者,七日愈。”以是计之,乃知六经之病,自一日受者,七日当衰,二日受者,八日当衰。故一日邪在太阳,不传阳明,更无变证,则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二日传阳明,更不传变,至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三日传少阳,更不传变,至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四日传太阴,更不传变,至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五日传少阴,更不传变,至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六日传厥阴,更不传变,至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精神爽慧。明乎此,而上章成氏之误,不辨自明矣。
1700730575
1700730576 汪苓友:少阴脉络于肺,嚏者,肺热得泄,阴阳和畅也。
1700730577
1700730578 [按语] 李氏于《伤寒括要》中特撰写“辨成氏再传之讹”与“六经七日病愈论”等专章,以阐明“六经以次受病,其愈皆以七日为期”的论点,理由比较充分,足以纠正“日传一经”说的错误。关于少阴病衰何以作嚏?汪氏认为是“肺热得泄”,根据肺与肾的关系,亦于理可通,可以备考。
1700730579
1700730580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①,寸尺陷者②,大危。(94)
1700730581
1700730582 词解 ①不间:是指病势不减,仍然继续发展的意思。
1700730583
1700730584 ②寸尺陷者:三部脉沉伏而按摸不到。
1700730585
1700730586 [校勘] “寸尺”成本作“尺寸”。
1700730587
1700730588 [语译] 假使已经过了十三日,病势仍未衰减,三部脉皆沉伏的,那就非常危险了。
1700730589
1700730590 [提要] 病逾期不解,邪炽正衰的危候。
1700730591
1700730592 [浅释] 外感疾病,不论病在何经,都有一个邪退正复的过程,一般为六七日之间。此承接上条厥阴病应在十二日病衰而向愈,可是十三日以上,病势仍然不减而继续增重,同时三部脉皆沉伏,这表明邪势仍炽,正气衰败,因此断为十分危恶之候。
1700730593
1700730594 [选注] 成无己:间者,瘳也。十二日传经尽,则当瘳愈。若过十三日以上不瘳,尺寸之脉沉陷者,即正气内衰,邪气独胜,故云大危。
1700730595
1700730596 [按语] 成氏解“不间”作不瘳,颇是。但解十二日传经尽,则非。
1700730597
[ 上一页 ]  [ :1.7007305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