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648e+09
1700730648 [浅释] 本条针对患者有病拖延不治,希望侥幸获愈的心理,提出患病必须早治的意义,及失治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疾病,因为未能及时治疗,以致病邪日深,病势日重,而成为难以治愈的沉疴痼疾;尤其是小儿和妇女,由于小儿不能诉说病情,妇女多隐疾难言,因而失治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发生的疾病,病势发展很快,更应当注意早期治疗,以免病邪向里传变,酿成难以救治的危局。在服药方面,也不可拘于早晚,一感觉有病,就应随时医治,随时服药,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痊愈。否则,病情恶化以后,再去求医服药,就难于为力了。
1700730649
1700730650 [选注] 成无己: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制。《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此之谓也。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邪客于皮肤则邪气浮浅,易为散发,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矣。《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以致骨髓之病,家有患者,可不备虑。《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
1700730651
1700730652 [按语] 成注极佳,足以证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1700730653
1700730654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97)
1700730655
1700730656 [语译] 服药不能依照规定的方法,任意违背医嘱,那就不必治疗。
1700730657
1700730658 [提要] 服药应当遵循医嘱。
1700730659
1700730660 [浅释] 临床治疗除了医家处方用药必须符合病情,是愈病的条件外,在煎药用水方面,煎药时间方面,投药先后方面,服药时间方面,药后调护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法度,这需要病家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否则,不仅难以收效,甚至发生其他变化。本条所述,正是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具体内容详见于《伤寒论》,这里从略。
1700730661
1700730662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治之无功矣。”
1700730663
1700730664 王朴庄:……作汤药者,指麻桂青龙三方言之,伤寒与热病初起,不外此三方也,方后有煎法、服法,皆不可忽。
1700730665
1700730666 [按语] 王氏注“服药不如方法”,专属之麻桂青龙三方,反而缩小了原文意义,欠妥。
1700730667
1700730668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①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②,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③。重者必死矣。(98)
1700730669
1700730670 词解 ①温覆:服药后用衣被覆盖,使周身温暖,以利于汗解。
1700730671
1700730672 ②协热遂利:指表证因误下而邪内陷,致发生下利,称为协热利。
1700730673
1700730674 ③困笃:指病变沉重难医。
1700730675
1700730676 [语译] 大凡伤寒病,多由感受风寒而致,开始风寒在表易治,传里就不易消除了。在服解表药时,温覆得当,表邪没有不消散的,不会再有其他证候,不须再作治疗。如果出现里实证,打算治以攻下,应注意是否还有表证,必须表解以后才可使用下法。如表证已解而里证未除,但不是大满,且还伴有寒热,此时虽用攻下,病也不会消除。如表证已解而里实证较甚,大满大实,燥屎坚结,自应该放胆使用攻下,虽然仅四五日,也不会有所妨碍。如不宜下而便用下法,必然正伤邪陷,发生协热下利、烦躁等难以数计的变证,轻的重笃难治,重的就成为死候了。
1700730677
1700730678 [提要] 论治疗外感病使用汗下的一般原则应以辨证为前提,既要防止早下误下,也要避免应下失下。
1700730679
1700730680 [浅释] 本条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风寒表证,治当及时解表,再能温覆得当,就容易治愈。否则,表邪传里,就较难消散,即使兼有里实证,也应先解表,表解后再攻里,这是治疗外感病的一般原则。二是举出表证已解,里证未除的时候,使用下法还应根据里实程度的轻重,以及其他情况来全面衡量,然后作出决定。所谓“非大满”,说明里实的程度不甚,“犹生寒热”,说明还兼有外证,但是已断言表证已解,则这一寒热,不是太阳之表,属于少阳可知,既然少阳证尚在,当然也非下法所能治愈。汪氏主张此是大柴胡证,可供参考。至于里实证已甚,肠有燥屎,大实坚满,则当及时攻下,切不可拘于日数,所以说“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深刻地阐明了可下、不可下,迟下、早下,都应以辨证为依据,决不是固定于日数。后世“伤寒下不厌迟”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三是论述不应下而误下的后果,由于误用下法,势必正伤邪陷,从而发生协热下利、烦躁等许多变证,轻病加剧,重病则垂危莫救。
1700730681
1700730682 [选注] 成无己: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是也。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热也。外有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1700730683
1700730684 汪苓友:温覆而当,则在表之风寒已散,不至传入于里,不须再议汤药,故云不在证治。上言非大满,犹生寒热,是表虽解而未尽解也,若但下之,则病不除。愚意云:此是大柴胡汤证。成注云:非大满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热,斯言误矣。上言四五日不能为祸,因医人于四五日之伤寒,每不敢轻用下药。要之下证悉具,即用下药,实无所害,非云证属可下,复可迟至四五日也。愚意云此是大承气汤证无疑。
1700730685
1700730686 喻嘉言:叔和笔力软弱缠绕,如此一段,入理深谈,正未可及。后人不善读者,每遇阳明二三日下证,借为口实,延至六七日方下,而枯槁无救者多矣,此则于叔和何尤!
1700730687
1700730688 [按语] 成注与汪注尽管解释略有差异,但主要精神是一致的。成云“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汪云“要之下证悉具,即用下药,实无所害”,皆能重点突出。汪氏将“不在证治”连在“未有温复而当,不消散者”之后解释,顺理成章,可补成注之不足。至于释“犹生寒热”,成注确实牵强,汪氏纠之亦是。学习前人的论述,应该持这种态度。喻氏对叔和所作的《伤寒例》,主要是批判、否定,但对本条用下不拘时日,也不得不承认“入理深谈,正未可及”,由此可见,《伤寒例》的内容,也决非一无是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决不可拘执成见,以人废言。
1700730689
1700730690 夫阳盛阴虚①,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②,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③安可以误发,甘遂④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⑤下咽,阳盛即毙,承气⑥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⑦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⑧,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99)
1700730691
1700730692 词解 ①阳盛阴虚:指热邪盛而里阴被灼的证候。
1700730693
1700730694 ②阳虚阴盛:指寒邪盛而表阳被遏的证候。
1700730695
1700730696 ③神丹:是一种发汗剂。
1700730697
[ 上一页 ]  [ :1.7007306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