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723e+09
1700730723
1700730724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①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②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③之荣,而莫见此倾危④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100)
1700730725
1700730726 词解 ①执迷用意:以意推测,固执己见而迷惑不悟。
1700730727
1700730728 ②举错:“错”同“措”,举动与措施。
1700730729
1700730730 ③翕习:亲近习熟的意思。
1700730731
1700730732 ④倾危:倾覆危害。
1700730733
1700730734 [校勘] “执迷用意”成本作“执迷妄意”。
1700730735
1700730736 [语译] 凡属两感病而同时发作的,治疗应有先后的步骤,因为发表和攻里,本来是作用不同的治法,而秉性固执,缺乏分辨能力的人,仅靠自己的猜测,竟说神丹和甘遂可以合起来使用,既能解表,又能除里,说的巧妙,似乎颇有理致,实际是违反了治疗的理论。聪明人的举动措施,常常是经过周密思考而且十分慎重;愚蠢人的行为动作,必定是鲁莽武断并急于求成,这牵涉到病人的生死安危,怎么能听信诡辩呢?现在有知识的人,但追求那亲近习熟的光荣,而看不到这倾覆危害的败坏。只有明白医理的人,平时能爱护自己的生命,并能推己及人,将别人的疾病,看成自己的疾病一样,果真如此,怎么会因病人的关系疏远而漠不关心呢。
1700730737
1700730738 [提要] 主要讨论两感病的治疗原则,并对错误论点的批判。
1700730739
1700730740 [浅释] 治疗两感病,应当全面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治疗的步骤,一般应先解其表,表解后再攻其里。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先攻其里的变法,应当活看。至于主张神丹与甘遂合用以两解表里,似乎为治疗开辟了一条捷径,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其实是一种主观愿望,违反了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何况神丹与甘遂都是峻烈之品,所以王叔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批判,应该说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能认为解表与攻里一概不能同用,后世防风通圣散,就是一张表里同治的方剂,这应视为医学理论的发展。但是,防风通圣散毕竟有它一定的主治范围,决不能通治两感病。因此,先表后里的治则,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700730741
1700730742 [选注] 成无己: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必致倾危之败。
1700730743
1700730744 王朴庄:诡,欺也。惟愚故妄,妄则必至于欺己欺人,当其用神丹、甘遂之时,未尝不冀其转危为安,然无是理也……居然者,安重之貌,言凝然不动,守其本心而不为名利所摇者,不过视人之病如己之病,不置他人生死于度外而视同秦越也。
1700730745
1700730746 [按语] 成注简明,王注扼要,对“何远之有”的解释,尤为确切。
1700730747
1700730748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①,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②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101)
1700730749
1700730750 词解 ①当促其间:即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1700730751
1700730752 ②晬时:指一昼夜。
1700730753
1700730754 [校勘] “温暖”成本作“温服”。
1700730755
1700730756 [语译] 凡用发汗法,应该服温暖的汤药,处方上虽说明每日服三次,但若病情严重,一服后症状并不减轻,可以缩短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本应一日服完三次的,现在可改为半日服完。如果药不对证,服药后就会发现不适的感觉。病重的,应该日夜注意,加强护理,一周时后,再观察病情的演变。如服完一剂以后,病证仍然未减,可以再予原药饮服。至于不易出汗的,有连服三剂才能汗出而愈。若始终不能出汗,那就是死证了。
1700730757
1700730758 [提要] 本条专论给药的法度。
1700730759
1700730760 [浅释] 给药方法包括药汁的温凉,服药的时间,次数的多少等,对于方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无论医家、病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值得珍视和研究。本条内容与《伤寒论》桂枝汤后的服法大致相同,显然录自《伤寒论》,可参考太阳病篇,但叔和也有补充,那就是服发汗药后不得汗解,并非都是病重药轻,药力不够,也有因为药不对证的,就不能照搬缩短给药间隔时间的办法,更不能连服二三剂。否则,定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区别是药未胜病还是药不对证呢?“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就是药不对证的主要根据。这一经验,足补仲景之不足,也不应忽视。
1700730761
1700730762 [选注] 成无己: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以折盛热,不可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多者,投以凉药即寒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则热毒即起,是便有所觉。晬时者,周时也,一日一夜服汤药尽剂,更看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邪气太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千金》曰:“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1700730763
1700730764 王三阳:亦有黄芪建中补之而后汗出者,若服三剂发汗药,汗复不出,其死必矣,宜仔细候脉消息之,毋妄治也。
1700730765
1700730766 [按语] 两注都有阐发。成氏引《千金》:“阳脉之极也,死。”与原意不尽相符。
1700730767
1700730768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①,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②,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102)
1700730769
1700730770 词解 ①勿极意也:不使过度的意思。
1700730771
1700730772 ②哕:音“悦”,呃逆。
[ 上一页 ]  [ :1.7007307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