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0923
[提要] 热病阳存者生,阳亡者死。
1700730924
1700730925
[浅释] 胡言乱语,是热病常见的证候,证情比较严重,但不一定是死候,此条即结合其他脉证来推断预后的例证。身微热而脉浮大,可见证属热而热势不甚,尤其是手足温,既标志热较轻浅,同时也表明阳气尚存,所以预后良好。如果手足逆冷,脉象沉细,多见于邪热内闭,阳气厥脱,则知这一谵言妄语,属于神气越脱,所以很快就将死亡。“不过一日死”,正说明死亡的迅速。
1700730926
1700730927
[选注] 成无己: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1700730928
1700730929
[按语] 少阴病阴盛阳虚证的预后,多取决于手足的温和与厥冷,此处的逆冷当也是指四肢而言,成注为身逆冷,似欠确切。
1700730930
1700730931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113)
1700730932
1700730933
[语译] 以上所说的,是伤寒热病的证候。
1700730934
1700730935
[提要] 本条是《伤寒例》的结语。
1700730936
1700730937
[浅释] 本篇是王叔和引用《素问·热论》等有关伤寒热病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补充了许多《伤寒论》未涉及的内容,如时气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等,大大扩展了广义伤寒的范围,实际成为外感热病的另一次总结,因而对后世外感病学,尤其温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应当肯定,这是王叔和的最大贡献。然而仲景的《伤寒论》原为《伤寒杂病论》,虽然经过叔和的重新编次,但具体内容仍然是外感杂病合论,对临床辨证论治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由于《伤寒例》侧重于外感,以致长期以来,误认《伤寒论》为治外感病的专著,大大降低了《伤寒论》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从而给学习《伤寒论》带来严重的障碍和妨害。就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王叔和的最大失误。
1700730938
1700730939
[选注] 汪苓友:此指前七节之脉而言,以其中有不言是何病之脉,故复从而申明之也。
1700730940
1700730941
陆九芝:伤寒热病四字,不是平列,谓此是伤寒中之热病证候。
1700730942
1700730943
[按语] 此条是《伤寒例》的最后一条,自可作为全篇总结。汪氏认为是指前七节之脉而言,陆氏主张此是伤寒中之热病证候,两说都有理致,可以并存互参。
1700730944
1700730945
1700730946
1700730947
1700730948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小结
1700730949
1700730950
1700730951
1700730952
1700730953
1700730954
1700730955
1700730956
1700730957
1700730958
1700730959
1700730960
1700730961
170073096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1700730964
1700730965
伤寒所致太阳病,痓①湿暍②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114)
1700730966
1700730967
词解 ①痓:音“厕”,今通作“痉”,是一种脊背强直的病证。
1700730968
1700730969
②暍:音“谒”,即伤暑。
1700730970
1700730971
[校勘] “伤寒所致太阳病”成本无“病”字,“痓湿暍此三种”无“此”字。
1700730972
[
上一页 ]
[ :1.7007309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