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0937
[浅释] 本篇是王叔和引用《素问·热论》等有关伤寒热病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补充了许多《伤寒论》未涉及的内容,如时气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等,大大扩展了广义伤寒的范围,实际成为外感热病的另一次总结,因而对后世外感病学,尤其温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应当肯定,这是王叔和的最大贡献。然而仲景的《伤寒论》原为《伤寒杂病论》,虽然经过叔和的重新编次,但具体内容仍然是外感杂病合论,对临床辨证论治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由于《伤寒例》侧重于外感,以致长期以来,误认《伤寒论》为治外感病的专著,大大降低了《伤寒论》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从而给学习《伤寒论》带来严重的障碍和妨害。就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王叔和的最大失误。
1700730938
1700730939
[选注] 汪苓友:此指前七节之脉而言,以其中有不言是何病之脉,故复从而申明之也。
1700730940
1700730941
陆九芝:伤寒热病四字,不是平列,谓此是伤寒中之热病证候。
1700730942
1700730943
[按语] 此条是《伤寒例》的最后一条,自可作为全篇总结。汪氏认为是指前七节之脉而言,陆氏主张此是伤寒中之热病证候,两说都有理致,可以并存互参。
1700730944
1700730945
1700730946
1700730947
1700730948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小结
1700730949
1700730950
1700730951
1700730952
1700730953
1700730954
1700730955
1700730956
1700730957
1700730958
1700730959
1700730960
1700730961
170073096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1700730964
1700730965
伤寒所致太阳病,痓①湿暍②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114)
1700730966
1700730967
词解 ①痓:音“厕”,今通作“痉”,是一种脊背强直的病证。
1700730968
1700730969
②暍:音“谒”,即伤暑。
1700730970
1700730971
[校勘] “伤寒所致太阳病”成本无“病”字,“痓湿暍此三种”无“此”字。
1700730972
1700730973
[语译] 伤寒所引起的太阳病和痉、湿、暍这三种病证,应该分别讨论,因为和伤寒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先介绍一下。
1700730974
1700730975
[提要] 说明《伤寒论》列入“痉、湿、暍”篇的目的和意义。
1700730976
1700730977
[浅释] 痓、湿、暍的病证,初起亦从太阳经开始,所表现的症状有些颇与伤寒所致的太阳病相似,但其病因毕竟与伤寒不同,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应混同,所以说“宜应别论”。在此处举出痓、湿、暍,主要为了与伤寒的鉴别,以免发生混淆。
1700730978
1700730979
[选注] 成无己:“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痓。《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
1700730980
1700730981
方中行:此篇相传谓为叔和述仲景《金匮》之文,虽远不可考,观其揭首之辞,信有之也。然既曰以为与伤寒相似而致辨焉,则亦述所当述者,是故后人称之为仲景之徒云。
1700730982
1700730983
又:痉,《素问》“诸痉项强”是也。湿,霑润不干也,天之雨露,上湿也,地之水潦,下湿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湿也,凡著霑润,经久不干,皆能致病,伤湿之谓也。暍,伤暑也,《史记》“羽扇暍”,《淮南子》“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是也。叔和之意,盖谓三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
1700730984
1700730985
张令韶:伤寒所致太阳病者,言因伤寒而致太阳病也,伤寒之外别有痓湿暍三种,不因于寒,宜应别论于《金匮要略》中,然所因虽不同,而俱伤太阳之气,与伤寒相似,故于伤寒之后见之。
1700730986
[
上一页 ]
[ :1.700730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