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1039e+09
1700731039 尤在泾:太阳脉本浮,今反沉者,风得湿而伏也。痉脉本紧弦,今反细者,真气适不足也。攻则正不能任,补则邪不得去,此痉病之难治者也。
1700731040
1700731041 《金鉴》: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若沉细,兼少阴也。今发热脉沉细,而名曰痉者,何也?以其已病痉证,而得沉细脉,不可名太阳少阴伤寒之脉,当名太阳风湿痉病之脉也。因风邪郁于阳,故病发热也,湿邪凝于阴,故脉沉细也。
1700731042
1700731043 程扶生:脉沉细,法宜救里,而痉又为燥热之病,故谓难治,谓未可轻同于太阳发热脉反沉例也。
1700731044
1700731045 [按语] 早在《内经》就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说法,各家对痉病脉沉细都以湿邪解释,是符合《经》旨的。但是痉病并非都因于湿,有因于阴血虚而筋脉失养,有因燥热甚而灼伤筋脉,决不可一概而论,程氏提出痉又为燥热之病,未可轻同于太阳发热脉反沉之例,的确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1700731046
1700731047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118)
1700731048
1700731049 [语译] 太阳病,由于发汗太多,因而引起痉病。
1700731050
1700731051 [提要] 痉病的成因之一。
1700731052
1700731053 [浅释] 太阳病本来应该使用发汗的方法,但必须注意温覆微汗,切忌汗出过多。如果汗出太多,就会耗伤津液和阳气,人体筋脉得不到阳气的温煦与阴液的濡养,因而发生拘缩挛急成为痉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都是说阴液与阳气对人体筋脉的关系,所以发汗太多,可促成痉病的发生。
1700731054
1700731055 [选注] 章虚谷:本太阳伤风寒,其气血虚者,仲景原有禁汗之条,亦有治虚之法。倘不如法而治,妄发其汗,汗太多,更伤津液,而筋脉枯燥,遂致拘急成痉,此明误汗而成者也。
1700731056
1700731057 成无己: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1700731058
1700731059 张令韶:此言所以致痉之由,盖因发汗太多,伤其血液,不能荣养经脉,以致身强急而成痉也。
1700731060
1700731061 高学山:因误治以伤阴,遂亦成痓者也。发汗太多,不特火熨等治令其大汗,凡表药过剂,及发汗后更发汗者皆是。汗虽阴液,而经隧络脉,实赖以为和软,因致痓者,木出津而劲,土去水而板之象。
1700731062
1700731063 [按语] 发汗太多之所以致痉,章氏认为是伤津液,张氏认为是伤血液,成氏认为是亡阳,似乎主张不同,实际上汗过多,既能伤阴,又能伤阳,究属伤阴伤阳,还必须根据全面证情而定。高氏亦主张伤阴,更举出“木出津而劲,土去水而板”的譬喻,颇有助于理解。
1700731064
1700731065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①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119)
1700731066
1700731067 词解 ①卒:忽然的意思。
1700731068
1700731069 [校勘] 《金匮》“目脉赤”作“目赤”,“痓病也”下面有“若发其汗……”二十五字。
1700731070
1700731071 [语译] 病人身上发热,足部寒冷,颈项强硬拘急,并厌恶寒冷,有时头部烘热,面部及两目红赤,单是头面摇动,忽然口噤不开,不能说话,背部强直,角弓反张,这是痉病。
1700731072
1700731073 [提要] 痉病的基本症状。
1700731074
1700731075 [浅释] 首二条是从有汗无汗,恶寒与不恶寒,来辨别刚痉、柔痉的两种证型,本条所述才是痉病的基本症状,其中口噤和背反张,尤为辨痉病的确据。由于外邪郁滞筋脉,化热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外邪侵表,营卫失和,则身热恶寒;经脉郁滞,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拘急挛缩,则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邪郁化热而上壅,因而头部烘热,面目红赤;阳气上升而不下达,是以两脚反冷。
1700731076
1700731077 [选注] 成无己: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
1700731078
1700731079 方中行: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于阴也,独头面摇者,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盖口者脾之窍,胃为脾之合,而脉挟口环唇,脾虚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故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弛也。
1700731080
1700731081 尤在泾:痉病不离乎表,故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病,而筋脉受之,故口噤,颈项强,背反张,脉强直。《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也。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者,风为阳邪,其气上行而又主动也。
1700731082
1700731083 程云来: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1700731084
1700731085 张令韶:此形容痉病之象,以明痉病不与伤寒中风同也。《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也。颈项强急者,风伤太阳之经也,恶寒者,风伤太阳之气也,时头热面赤者,阳气上行于头面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脉赤也。夫颈项强急则不能转舒而动摇,故独头面摇也,此风性动摇之象也。风邪客于会厌,故卒然口噤,风邪客于经俞,故背反张,此刚柔二痉其见病有如此也。
1700731086
1700731087 [按语] 关于痉病成因,成氏谓为“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尤在泾、张令韶等认为是风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方中行认为风行阳而动于上,既与太阳有关,阴邪逆于阴,又与脾虚胃寒有关。程云来则论证指出邪在太阳、阳明二经。从本条所述症状来看,成说比较牵强,但亦不是专在太阳一经,方氏虽然兼及脾胃,可是专责之寒,恐怕也未必确切。惟程云来主张邪在太阳、阳明二经,理由比较充分,尤其是强调“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就邪与正两方面来分析病机,不仅有助于理解头热足寒,而且有利于痉病的全面认识。
1700731088
[ 上一页 ]  [ :1.7007310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