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1386
又:寒必兼风,风寒合乃为伤寒,寒若无风,是为中寒矣。
1700731387
1700731388
柯韵伯: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者。盖寒邪凝敛,热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固可知矣。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证、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恶寒本太阳本证,而此复言者,别于中风之恶寒也。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寒则令脉紧,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
1700731389
1700731390
尤在泾: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暍,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自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不言无汗者,以脉紧该之也。
1700731391
1700731392
[按语] 本条脉证与上条相比,上条为太阳表虚证,本条为太阳表实证,不难鉴别。注家对未发热原因的解释,都认为是“寒邪凝敛”,忽略了体质因素,这是不全面的。柯氏指出:“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固可知矣。”联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迥出诸家,无疑是正确的。
1700731393
1700731394
伤寒不是单纯伤于寒邪,程氏提出“寒必兼风”,这一论点也是能够成立的。不过,他与柯氏都主张脉阴阳俱紧为浮沉俱紧,却不如方氏“阴谓关后,阳谓关前”的解释确切。
1700731395
1700731396
尤氏对恶寒机制的说明似乎有理,实际纯属附会,不足为训。但是,他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伤寒与中风的辨证要点,则重点突出,颇有执简驭繁的指导作用。
1700731397
1700731398
伤寒①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④者,为传也。(4)
1700731399
1700731400
词解 ①伤寒:此指广义伤寒,与上条狭义伤寒有别。
1700731401
1700731402
②脉若静:指脉与证符,如伤寒脉紧,中风脉缓,无数急之象。
1700731403
1700731404
③传:《辞源》: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授之于彼也。
1700731405
1700731406
④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
1700731407
1700731408
[校勘] 《玉函经》“躁烦”上无“若”字,“为传也”作“乃为传”。成本“躁”作“燥”。
1700731409
1700731410
[语译]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他经传变的趋势。
1700731411
1700731412
[提要] 根据脉证,推断病的传与不传。
1700731413
1700731414
[浅释] 《素问·热论》所说的“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是伤寒传经学说的理论根据,但是病情的变化,决不会如此机械刻板,事实是既可传入阳明,又可传入少阳,甚至可直接传入三阴,也可始终在太阳一经而不传变。因此,仲景不墨守计日传经说,而强调以脉证为据来推断病邪的传与不传,这是对传统理论的一大突破。所谓一日,可理解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如果脉与证符而不数急,就表明病在太阳,不会发生传变。如果脉象数急,颇欲吐,而又躁烦不安,则表明病邪已有化热传里的趋势,所以说“为传也”。
1700731415
1700731416
大凡疾病的传变,阳证入阴为逆,阴证出阳为顺。病在三阳,标志病人的阳气,能够与邪相争;若阳气不能抵御病邪,或经误治阳气伤残,病邪即内陷三阴,这是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传变。又如直中的少阴病寒化证,经过治疗,阴寒消散,阳气来复,可以出现阳经证候,这是由阴转阳,由重转轻的传变。
1700731417
1700731418
太阳病也有不传变而始终在一经的。所谓不传,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不传而自趋痊愈;一是病邪仍在太阳不解。总之诊断传经与否,要以脉证为据,如病时虽较久,而太阳脉证未变,则仍从太阳治疗;如日数虽短,但太阳表证已罢而出现其他经脉证,那就不能再作太阳病论治。
1700731419
1700731420
[选注] 尤在泾:寒气外入,先中皮肤,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邪微者不能挠乎正,其脉多静,邪甚者得与正相争,其脉数急,其人则躁烦而颇欲吐。盖寒邪稍深,即变而成热,胃气恶邪,则逆而欲吐也。
1700731421
1700731422
沈芊绿:一日,约词,非定指一日也。脉静者,太阳伤寒脉浮紧,仍是浮紧之脉,未尝他变也,故病仍在太阳,而亦未他传,此据脉知之,而太阳诸证自在可见。若更验之于证,胸中之阳,为在表之寒所郁,因而欲吐躁烦,脉又不静,而浮紧变为数急,太阳之邪势必入里而传阳明,盖欲吐躁烦,皆阳明胃证也。此又兼审脉证而知之。
1700731423
1700731424
喻嘉言:脉静者,邪在本经,且不能遍,故不传经。颇欲吐,外邪内搏,躁烦脉数,寒邪变热,必传经也。
1700731425
1700731426
沈目南: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而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著,势必传入他经为病。
1700731427
1700731428
汪苓友:此言伤寒,乃兼上中风之证而言,下言二三日伤寒,亦仿此。脉静者,谓浮紧者不甚紧,浮缓者不甚缓也。以外来风寒之邪约略言之,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成注云:“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颇欲吐者,言不但干呕作逆,直欲大吐,乃病进之兆也。躁烦者,热郁之极,脉数者,一息五六至之谓,急,疾也,言太阳病,欲传入阳明,不惟脉紧者数而急疾,即缓脉,亦变而为数且疾也。
1700731429
1700731430
[按语] 各家对本条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传与不传的诊断,都是以脉证为凭。关于脉静,喻氏只说“邪在本经”。二沈则认为“仍是浮紧之脉”。汪氏联系中风,具体提出“谓浮紧者不甚紧,浮缓者不甚缓”,更为明确。尤氏认为脉静与数急的机制,主要取决于邪的微甚,体的强弱,“邪微者不能挠乎正,其脉多静,邪甚者得与正相争,其脉数急”,尤其有助于对传与不传的深入理解。
1700731431
1700731432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1700731433
1700731434
[校勘] 《玉函》、《千金翼》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700731435
[
上一页 ]
[ :1.7007313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