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1462e+09
1700731462 ⑥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1700731463
1700731464 ⑦痸疭:音“翅纵”,手足抽掣痉挛。
1700731465
1700731466 ⑧若火熏之: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症状的形容,肤色暗晦如火熏。二是作为治疗方法,如火熏法,《外台》桃叶汤熏身法等。
1700731467
1700731468 ⑨逆:指治疗上的错误。
1700731469
1700731470 [校勘] 《玉函》“不恶寒”下无“者”字,“被下者”作“下之”,无“被火者”之“者”字,及“微发黄色”之“色”字,“痸疭”作“掣纵”,下有“发作”两字,“若火熏之”作“复以火熏之”。
1700731471
1700731472 [语译]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1700731473
1700731474 [提要] 太阳温病的审证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证。
1700731475
1700731476 [浅释] 太阳病除伤寒、中风外,还有温病。温病与风寒性质的伤寒、中风不同,而是温热性质,治法迥异,必须明确区分,才能避免错误。太阳温病的证候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标志着津伤热盛,因称之为温病。它与伤寒、中风并列,为太阳病的三大类型,后世医学在本条定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体系。根据太阳病提纲,恶寒为必具症状,不恶寒,不得称为太阳病;从后世温病学说的卫分证来看,恶寒也是必见症状。本条既然明确提出是太阳病中的温病,又说不恶寒,显然与太阳病的定义不合,与温病卫分证的条件不符,与临床实际也不符合。注家对此多囿于“不恶寒”而多方曲为之说,这未免有背于实事求是精神。我们认为“不”字可理解为“微”,因为临床上所见到的温病卫分证,恶寒较发热为轻,确实具有程度轻微、时间短暂的特点。若恶寒一罢,则成为气分证,也就是由太阳传入阳明而成阳明病了。
1700731477
1700731478 第二段“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是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法以后的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属于新感温病的风温是不同的。与《伤寒例》中重感异气变病的风温也不相同,都不应混为一谈。由于太阳温病是温热之邪,误用辛温发汗,则助热伤津,所以热势更盛而身热如火烧灼一样。接着补充说明风温的一系列表现:温热之邪充斥于外,所以脉尺寸皆浮;热迫津液外泄,所以自汗出;热伤经气,所以身重;热上熏神明,所以多眠睡;热壅肺胃,所以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1700731479
1700731480 第三段又论述误下与误火的变证。温病虽是热盛津伤,但里无有形之实,故下法亦不可用,假使误用下法,反而夺其津液,水源枯竭,则小便不利;精神昏聩,至二便不能控制而遗失不禁;阴精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直视而转动不灵。温病为阳热之邪,火法当然也不可用,假如误用火法,轻则两阳相熏,皮肤出现黄色,重则热内迫神明,出现类似惊痫状态,热伤阴液,筋脉失养而发生抽搐痉挛。
1700731481
1700731482 最后,举出“若火熏之”为一误再误,误上加误,一逆就是一次治误,引日即延长时日,指生命还能延长一时间,还有挽救余地。如果再次误治,则死亡迫在眉睫,无法救治。
1700731483
1700731484 表3 伤寒、中风、温病、风温证鉴别表
1700731485
1700731486
1700731487
1700731488
1700731489 [选注] 成无己: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壅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阳者,太阳以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气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瘈疭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1700731490
1700731491 方中行:灼热,谓热转加甚也,风温,谓触犯于温而有风也。阴阳俱浮,太阳本浮,而风温皆阳,故上下皆见浮也。自汗出,亦卫受伤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壅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阳主膀胱,而风温皆阳,下则反攻阴,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气伤也。直视者,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故不转睛而上窜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类也,微,言攻之微则变亦微,发黄色,火热则土燥,故其色外夺也。剧,言攻之剧则变亦剧,如惊痫,时瘈疭者,火甚热极而生风也。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误也,尚引日,言犹可以俄延,再逆,言复误也,促命期,言夭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1700731492
1700731493 尤在泾: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节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即渴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阳为邪引,故发热而不恶寒也。又:伤寒,寒邪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甚,故身灼热也。且夫风温之病,风伤阳气,而温损阴气,故脉阴阳俱浮,不似伤寒之阴阳俱紧也。风泄津液,而温伤肺气,故自汗出,身重,不同伤寒之无汗而体痛也。多眠睡者,热甚而神昏也;鼻息鼾,语言难出者,风温上壅,凑于肺也。是当以辛散风而凉胜温,乃不知而遽下之,则适以伤脏阴而陷邪气,脏阴伤则小便难,目直视,邪气陷则时复失溲也,被火,如温针灼艾之属,风温为阳邪,火为阳气,以阳遇阳,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也。然火微则熏于皮肤而身发黄色,火剧则逼入心脏而如发惊痫,且风从火出,而时时瘈疭,乃所以为逆也。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是谓逆而再逆,一逆尚延时日,再逆则促命期,此医家之大罪也。
1700731494
1700731495 章虚谷:太阳外感之邪,若发汗已,必热退身凉矣。今热邪更从少阴而发,既经外发,当清其热,乃误发其汗,反伤津气,助其邪势,故身更灼热,因而勾起其肝风,鼓荡其温邪,故名曰风温。
1700731496
1700731497 程郊倩:温病之源头,只是阴虚而津液少,汗下温针,莫非亡阴夺津液之治,故俱属大忌。未发汗只是温,发汗已身灼热,则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名风温。以内蕴之热,得辛温而益助其炎炽也。
1700731498
1700731499 又:风温即温病之变证,非温病外又有风温也。温病外之风温,乃从时令得之,其证自从恶寒始。
1700731500
1700731501 又:若火熏之者,对微发黄色言,黄而加黑,津血为火热熯枯也。凡此皆温病中之坏病变证如此,视夫发热而渴不恶寒之初证,吉凶顺逆,何啻天渊。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温乃阳盛阴虚之病,一逆已令阴竭,况再逆乎!
1700731502
1700731503 汪苓友:温病之初,是温气袭人经络,不可误发其汗。医人不知,只认以为太阳证,误投麻桂等汤以发其汗,温袭经络,又亡津液,阳气亢极,如身热如灼,此为风温。要此风温者,即温病,盖春时多风,温气即从风中而来,故又名风温也。
1700731504
1700731505 又:愚按火熏者,劫汗之法。医人不知发汗之误,以身灼热不止,犹以为发汗不透,而用火熏,此误治之常耳。风温证发汗是一逆,汗之而病不除,复被下及被火是再逆,焉望命期之不促,而欲尚引时日乎哉!
1700731506
1700731507 [按语] 注家对本条内容的争议较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温病的归属问题。尤氏、汪氏等主张是感受时令温热之邪而病,属于新感。程氏、章氏等主张是伏寒化温,阴伤里热,属于伏邪。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意见,关键是对“不恶寒”的理解,前者虽然主张新感,但对不恶寒的理由解释不清,既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阳明病,又说是太阳温病,未免概念混乱。后者以邪自内发,故不恶寒,似乎理由充裕,然而不恶寒,怎么能称为太阳温病?二是风温的定义问题。其一着眼于邪,认为是既有温邪,又有风邪,故名风温,如方氏、尤氏等;其二依据病理,如章氏说“因而勾起其肝风,鼓荡其温邪,故名曰风温。”其三归咎于治,如程氏提出“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名风温”。似乎都言之成理,然而仔细推敲一番,则又都嫌不足。风温命名在治疗之后,而且病势颇重,可见不是指新感温病的风温。从误汗后的变证来看,并无肝风内动的症状,而惊痫瘈疭等证却发生于误火以后,可见亦不符原文精神。至于风药是指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竟用以名病,恐怕也只能聊备一说而已。总之,本条风温紧接在温病发汗之后,是温病误汗后的变证,当无疑义。结合证候特点命名,既然太阳病自汗脉缓,可名中风,那么,温病误汗后,灼热自汗,因名风温,似亦无不可。未敢言是,聊供参考。
1700731508
1700731509 [医案选录] 李君思澄之侄女懿娟,年甫十二岁,夏历正月初间,得春温证。先是进服表散温燥等方,大热大渴大汗。延诊时,见其热渴异常,脉浮大而芤,身无汗,舌无苔,鲜红多芒刺,心烦不寐,米饮不入,证殊险恶。此证因误表而大热大渴大汗;身无汗则是阳明津液被灼告竭,不能濡润皮肤;脉芤心烦,舌无苔而鲜红多芒刺,则病邪已由卫而累及营矣。即书白虎汤去粳米,加西洋参、葳蕤、沙参、天花粉、生地、天冬、麦冬大剂,一日夜尽三剂,又守原方服二日,各证始十愈七八;嗣后减轻分量,再进甘寒养阴药饵,不犯一毫温燥,计三十余剂,始恙悉捐。惟如云之鬓发,手一抹而盈握,浅者纷纷堕也。皮肤飞屑如蛇蜕然,驯至手足爪甲亦次第脱尽,久而复生。可见温病误表,真杀人不用刀矣。(节录自《遯园医案》)
1700731510
1700731511 按:案中所述症状,与本条虽不完全相同,但却可以看出温病误用辛温发表的后果是何等的严重,同时也足以证明本条汗、下、火后的一系列症状,都是误治产生的变证,与后世新感温病中的风温是完全不同的。
[ 上一页 ]  [ :1.7007314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