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1889
④解肌:就是解散肌表之邪,也属发汗的范畴,但与开表发汗不同。
1700731890
1700731891
⑤识:读“志”,与“誌”同,记也。《论语》:“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1700731892
1700731893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仍”字作“而”字,“不中与”句作“不复中与也”,“桂枝”下有“汤”字,“汗不出”作“无汗”,“不可与”下无“之”字。成本同。自“桂枝本为解肌”以下,《玉函经》、成本分作两条。
1700731894
1700731895
[语译] 太阳病三日,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又用过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法,而病仍不解的,这是治疗不当,成为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应当了解其脉证变化,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病变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随证选择治疗方法。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除肌表之邪,假使病人的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应常记着桂枝汤的宜忌,不要犯使用不当的错误。
1700731896
1700731897
[提要] 坏病的形成原因与治疗原则,以及桂枝汤的所长与所短。
1700731898
1700731899
[浅释] 太阳病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却没有见效,这可能是选方不当,或调护失法,或体质关系,或药物质量不好,或用量不够等因素,应当找出未效的原因,只要表证未变,还应继续使用汗法。可是医者未能察其原委,但知以药试病,错误地使用吐、下、温针诸法,以致病情恶化,证候变乱,因而名为坏病,实际是比较严重的变证。
1700731900
1700731901
桂枝汤尽管是适应范围较广,疗效良好的一张方剂,但它的作用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决不可能统治百病,所以说“桂枝不中与之也”。应当根据当时的脉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主要病机,然后针对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概括言之,就是“辨证论治”,这一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于坏病,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治都有指导意义。
1700731902
1700731903
桂枝汤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解肌”,它不同于麻黄汤的开腠发汗,而是通过调和营卫来解除肌表之邪,所以脉浮紧,发热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误用之不但达不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反而肌表愈闭,邪不得出而愈甚,引起其他变证。所以仲景谆谆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最可贵的经验总结,确实应该牢记不忘。
1700731904
1700731905
[选注] 方中行: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覆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也。不中,犹言不当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盖既不可名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斯道之一贯,斯言尽之矣。
1700731906
1700731907
王肯堂:逆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
1700731908
1700731909
尤在泾:若,与或同。言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而病仍不解,即为坏病,不必诸法杂投也。坏病者,言为医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不可以原法治也,故曰桂枝不中与也。须审其脉证,知犯何逆,而治随证依法治之。
1700731910
1700731911
仲景既详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1700731912
1700731913
张令韶: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则肌表之邪当解;若吐,则中膈之邪当解;若下,则肠胃之邪当解;若温针,则经脉之邪当解。仍不解者,此因误施汗吐下温针之法,而为医所坏之病也。坏病不关肌腠,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或为发汗所逆,或为吐下所逆,或为温针所逆,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可也。
1700731914
1700731915
桂枝为解肌之品,而非肤表之剂也。夫邪之中人,必先于皮毛,而及于肌腠。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邪在皮毛而不在肌腠,不可与之。恐人误以桂枝为发表之药,故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00731916
1700731917
王纶: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通经气而已。
1700731918
1700731919
[按语] 方氏、尤氏对于“坏病”涵义的说明,王氏对于“逆”字的解释,张氏对“随证治之”,提出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均比较明确,有助于对原文精神的理解。总之,大家一致看法这条原文很重要,尤其是治误原则,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1700731920
1700731921
[医案选录] 一人伤寒坏证垂死,手足俱冷,气息将绝;口张不能言。张致和以人参一两去芦,加附子一钱,于石铫内煎至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尽。少顷病人汗从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验也。盖鼻梁上应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身中周遍故也。近陆同妇产后患疫证二十余日,气虚脉弱,即同坏证,亦以此汤治之遂愈。世谓伤寒汗吐下三法差谬,名曰坏证,孙真人云:“人参汤须得长流水煎服,若用井水则不验。”盖长流水取其性之通达耳。(录自《名医类案》)
1700731922
1700731923
按:张氏治疗上述证候,收到显著效果,无疑是药投中的。其给药的方法,药后得效的征象,都是很有价值的记载,我们是应该珍视的。但是把该方说成是治疗坏证的必效方剂,这是机械的“执方治病”的说法,与灵活的“随证治之”的救误原则,完全相反,就不应该信从了。
1700731924
1700731925
若酒客①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1700731926
1700731927
词解 ①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1700731928
1700731929
[校勘] “得之”成本作“得汤”。
1700731930
1700731931
[语译] 假如平素嗜好饮酒的人,患了太阳病,虽然是桂枝证,也不可用桂枝汤;吃了桂枝汤就发生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不适合吃甜的缘故。
1700731932
1700731933
[提要] 酒客患太阳病,忌用桂枝汤。
1700731934
1700731935
[浅释] 平素嗜酒的人,多内蕴湿热,即使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也忌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中桂枝辛温,芍药酸寒,甘草大枣甘性壅满,皆不利于湿热,误用反而助热恋湿,就会湿热壅遏,胃气上逆,发生呕吐。所谓“酒客不喜甘”,是对得汤则呕机制的补充说明。本条的重要意义,是示人治病用方,不但要方与证符,而且要注意患者的平素嗜好,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也应当活看,嗜酒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喜甘甜,相反,不是酒客,也会内蕴湿热,桂枝汤同样忌用,还应作具体分析,要在领会其精神实质。
1700731936
1700731937
[选注]魏念庭:此条乃申明太阳中风病,桂枝汤有用之不效,则未尝细察其人,平日畜有湿热之故也。酒家曲糵之毒,积为淫湿,自壅盛于内,辛甘两有不宜。病虽中风应与桂枝,其如湿热先拒,而不受于胸膈之间矣。仲景发明酒客不喜甘之理,正所以善桂枝汤之用也。
1700731938
[
上一页 ]
[ :1.7007318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