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2089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700732090
1700732091
[方解] 陈恭溥:桂枝去芍药汤,保胸阳,宣卫阳之方也,凡下利虚其胃阳,而致胸满者用之。夫下之则虚其中胃矣,中胃虚不能制下焦浊阴之气,以致浊阴干上,而胸为之满,太阳之气格于外,而不能入,故脉见促。桂枝、甘草,能保心阳,以开胸阳,则太阳之气出入无乖而脉平;生姜、大枣,宣补胃阳,以制浊阴之气,则胸满愈;去芍药者,为其阴药,恐益阴而桂枝无力也。
1700732092
1700732093
陈修园: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
1700732094
1700732095
陈古愚:《伤寒论》大旨,以得阳则生,上节言汗之遂漏,虑其亡阳,此节言下后脉促胸满,亦恐亡阳。盖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今因下后而伤胸膈之阳,斯下焦浊阴之气僭居阳位而为满,脉亦数中一止而为促,治宜急散阴霾。于桂枝汤去芍药者,恐其留恋阴邪也。若见恶寒,为阳虚已极,徒抑其阴无益,必加熟附以壮其阳,方能有济。喻嘉言、程扶生之解俱误。
1700732096
1700732097
[按语] 诸注俱平允。陈修园对去芍与用芍的分析,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极有参考价值。
1700732098
1700732099
[本方应用范围] ①心律不齐心阳虚证,用桂枝去芍药汤;阳虚较甚者,加附子。②疝气(腹股沟疝)。③阳虚外感咳嗽。本方加杏仁。
1700732100
1700732101
[医案选录] 刘某,30余岁。冬月伤寒,误服泻药而成,身体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
1700732102
1700732103
处方: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枚(去核)。
1700732104
1700732105
服药后未及十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录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1700732106
1700732107
按:本案并不是脉促胸满恶寒,而服用本方竟收显效,关键在于温通阳气,阳气振则寒凝自除。用硝黄攻下大便未通,改用温阳药大便很快自通,其理安在?太阴病篇“脾家实腐秽当去”,可借作参考答案。
1700732108
1700732109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700732110
1700732111
词解 ①如疟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像疟疾一样。
1700732112
1700732113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代称路厕为“行清”。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意思。
1700732114
1700732115
③脉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思。
1700732116
1700732117
④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1700732118
1700732119
⑤热色:就是红色。
1700732120
1700732121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发热”、“热多”下都有“而”字,“欲自可”作“自调”,“必”字下有“当”字。《不可发汗篇》“欲自可”,作“续自可”,《脉经》同。“此”字下有。“为”字,《千金翼方》同。
1700732122
1700732123
[语译] 患太阳病约经八九日,恶寒发热好像疟疾一样,发热的时间较长,恶寒的时间较短,一日要发两三次,但病人并不呕吐,大小便也还正常,如果脉象微缓的,就是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象微弱,而且恶寒较甚的,就不是将要痊愈,而是表里都虚,不可再用发汗、或攻下或涌吐等治法。如果面部反出现红色,这表明表证还未解除,因为轻微的汗出也没有,病人身体必定有瘙痒的感觉,可治以桂枝麻黄各半汤。
1700732124
1700732125
[提要] 太阳病微邪郁表三种转归的辨治。
1700732126
1700732127
[浅释] 从本条内容来看,可分为四节,从“太阳病”至“一日二三度发”,是第一节,首先提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病程较长,接着叙述了当时的病情特点,发热恶寒,知表证仍在,热多寒少,则邪势不盛,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乃正气驱邪,数与邪争的缘故,并非真正的疟状。鉴于如疟状颇似少阳证,也有邪传少阳的可能,但病人不呕,就排除了少阳证;热多寒少,是不是邪内传阳明,据病人大小便还较正常,又排除了阳明证,从而可以断定病程虽然较长,寒热虽然不太典型,而仍是太阳表证。然而病情不是静止不变的,同一病情又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转归,究竟是哪一种?则应参考脉象并结合其他症状来具体分析。后面又分三节来讨论三种不同的转归:第二节,脉象微缓,微为邪气已衰,缓为正气将复,脉证合参,这是病势向愈的机转。第三节,脉象单是微弱无力,同时不是热多,而是恶寒较著,这就不是欲愈,而是表里俱虚,当然汗、下、吐诸法均不可用了。第四节,从望诊见到的面有热色,结合问诊了解的无汗、身痒,因知这是微邪郁表,未能外解,仍当治以解表方法。但邪势已轻,非麻黄汤所宜,肌腠闭塞,又非桂枝汤所能胜任,因此两方合用,并减小剂量,以助正达邪,小发其汗。
1700732128
1700732129
[选注] 成无己: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1700732130
1700732131
王肯堂:首一节至寒少止,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词,当分作三截看:至欲愈也,是不须治;至吐也,是宜温之;至末是小汗之。麻黄发,桂枝止,一发一止,则汗不得大出矣。
1700732132
1700732133
尤在泾:病在太阳,至八九日之久,而不传他经,其表邪本微可知。不呕,清便欲自可,则里未受邪可知。病如疟状,非真是疟,亦非传少阳也,乃正气内胜,数与邪争故也。至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则邪气不胜而将退舍矣。更审其脉而参验之,若得微缓,则欲愈之象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当与温养,如新加汤之例,而发汗吐下,均在所禁矣;若面色反有热色者,邪气欲从表出,而不得小汗,则邪无从出,如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之类也。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也。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1700732134
1700732135
[按语] 成注虽较笼统,但对脉证的分析,始终环绕着邪正双方,这就抓住了病机变化的本质。又如对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机制的分析,通过列举间日发。一日发、日再发到日二三度发的比较,得出因邪气的浅深微甚,亦颇有发挥。王氏将本条分段,可补成注之不足。提出“寒少”以下皆拟病防变之词,极有见地。尤注阐发尤多,如对如疟状机制的分析,对身痒机制的分析等都十分精辟,对于所以不单用麻黄、桂枝,而用桂麻各半汤的讨论,更是深刻全面,不仅有助于理解,尤其有助于掌握运用。
1700732136
1700732137
表6 第23条脉证辨析表
1700732138
[
上一页 ]
[ :1.7007320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