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2412e+09
1700732412
1700732413 [按语] 本方取甘草之甘,干姜之辛,甘辛合用,为理中汤之一半,重在复中焦之阳气,中阳一复,则力能四布,而肢厥自愈。又本方之用量亦很重要,甘草倍于干姜,是甘胜于辛,故能守中复阳。
1700732414
1700732415 [本方应用范围] ①中焦虚寒之胃痛。②脾胃阳虚的吐血。③肺金虚寒的肺痿,咳嗽,吐涎沫。④肺气虚寒的遗尿。
1700732416
1700732417 [医案选录] 乔某,女,19岁,徒工。自幼有尿床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每晚尿床,不论冬夏,几乎是夜夜如此。近几年来四出求医,间或有短期疗效,但不能巩固。患者当时,面色不华,不喜饮水,手足不温,脉沉。诊为肺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所致。
1700732418
1700732419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白果10克,益智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到十剂时感到明显效果,共服四十余剂,又以此方配制蜜丸,继服半年多痊愈。(录自《经方发挥》)
1700732420
1700732421 按:遗尿证为膀胱不约,一般皆以补肾固涩为治,有些效果并不理想。本例治以温肺为主,竟收到预期疗效,颇有借鉴意义。《赵守真医案》也载有一则遗尿证病案,根据张景岳“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的论点,使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克,炮干姜9克),日二帖,三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亦稀、五日而诸证尽除。所以能达到这样好的效果,除方与证合以外,甘草用量接近干姜的两倍,当起到一定作用。其药理作用究竟怎样?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1700732422
1700732423 芍药甘草汤方
1700732424
1700732425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700732426
1700732427 [校勘] 《玉函经》“芍药”上无“白”字,“味”字下有。“㕮咀”两字,成本同;“五合”作“半合”,“服”字下有“之”字。
1700732428
1700732429 [方解] 柯韵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
1700732430
1700732431 成无己: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1700732432
1700732433 钱天来:拘急者,筋不得舒也。筋者,足厥阴肝之合也。筋不舒而挛急,故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是以厥阴少阳主治治之也。
1700732434
1700732435 陈古愚:芍药味苦,甘草味甘,甘苦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所养而舒,安有拘挛之患哉!
1700732436
1700732437 [按语] 成、陈二氏解释本方的配伍作用主要就性味说明,尽管有酸甘与甘苦之异,但结论是一致的,都是补阴血,征之临床,确实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但是,说成“大补阴血”,则未免夸张失实。关于本方治脚挛急的机制,柯氏认为是通过脾胃转输津液的功能,钱氏着眼于肝与筋的关系,主要是泻肝缓肝而达到治疗目的,其实本方芍、甘同用,与肝脾双方都有关联,而与肝更密切一些。根据《神农本草经》与《别录》的记载,芍药还有“除血痹,破坚积”、“散恶血、逐贼血”的作用;《别录》载甘草还有“通经脉,利血气”的作用,可见芍、甘同用,不单是补阴血,还有通顺血脉,破除血痹的功能。所以本方广泛用于各种痉挛性疼痛,都有显著疗效,显然与两方面都有关系,其中以后一个作用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只强调本方的补益作用,肯定是片面的。
1700732438
1700732439 [本方应用范围] ①阴伤、血虚之发热。②湿热脚气。《魏氏家藏方》名六半汤。③脚弱无力。《朱氏集验方》名去杖汤。④心绞痛。⑤胃肠痉挛脘腹痛。⑥胆结石、肾结石等引起的绞痛。⑦腓肠肌痉挛。⑧面肌痉挛。以汤剂吞服全蝎散1.5克。⑨三叉神经痛和眶上神经痛。大剂顿服。⑩小儿夜啼。⑪颈椎病。配合活血药。⑫全身抽搐症。加当归、勾藤、木瓜。⑬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
1700732440
1700732441 调胃承气汤方
1700732442
1700732443 见“阳明篇”。
1700732444
1700732445 四逆汤方
1700732446
1700732447 见“少阴篇”。
1700732448
1700732449 [医案选录] 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二剂愈。(录自《经方实验录》)
1700732450
1700732451 按:本案并非伤寒误治证,根据其足肿痛色紫与痛甚时筋挛的特点,试用本方,仅服药两剂,即告痊愈,得效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料。案后附有吴凝轩“芍药能活静脉之血”及“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之经验,可作“除血痹”、“散恶血”的有力佐证。
1700732452
1700732453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①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1700732454
1700732455 词解 ①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1700732456
1700732457 [校勘] 《玉函经》无“师曰”的“曰”字,“知此”作“知之”,两“为”字上都有“即”字,“参”字作“于”字,没有“重”字。成本两“为”字上都有“则”字,“病形”作“病证”,“躁”作“燥”。
1700732458
1700732459 [语译] 问:病人的病情很像阳旦证,按照治阳旦证的方法进行治疗,病情反而加重,四肢厥冷,咽喉干燥,两小腿拘挛不能伸展,而且谵语。老师回答说:到了半夜,手足就当转温,两胫就当伸展,后来果然如师所说的一样,这是怎样知道的呢?答道:是根据寸口脉象浮大,浮为风邪,大为正虚,有风邪,故发生微热,阴阳均虚,则两胫部挛急。病的形状好像桂枝证,实际是阳虚液亏,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反而用桂枝汤并增重桂枝的用量,以致汗出多而阳虚更甚,因而四肢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如果阳明燥热内结,便会出现谵语烦乱。治疗方法,应当先用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来复,两脚自会转热,两胫部还微有拘急的,再用芍药甘草汤,这时胫部拘急就可完全伸展。服承气汤后大便微溏,则谵语自止,所以知道病可痊愈。
1700732460
1700732461 [提要] 以问答方式研讨上条证治的机制。
[ 上一页 ]  [ :1.7007324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