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2939
1700732940
[浅释] 太阳表证误用了下法,发生微喘,这是正气尚能与欲陷之邪抗争,也是其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知邪未内陷而仍在表,治疗当然仍须解表,如属表虚证,则宜桂枝汤。然而毕竟肺气上逆失降,故又随证加入厚朴、杏仁以降肺气。本条与18条喘家作致喘原因虽不相同,但病机是一致的,所以都治以本方。不过彼此之喘为宿恙,被新邪引发,较难根治,故只交待使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本证为误下后的暂时情况,容易收效,故用本方主治。又本证“微喘”,说明程度不甚,如果不是微喘而是大喘,就非本方所能胜任,所以喘的微甚程度如何,辨证时必须注意。另外,治喘的方剂颇多,前面所述的麻黄汤、小青龙汤、葛根芩连汤与后面将要论及的麻杏甘石汤等均治喘证,而病机迥异,绝对不容混同,兹列表于下,以资鉴别。
1700732941
1700732942
[选注] 成无己: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太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气。
1700732943
1700732944
表14 喘证证治鉴别表
1700732945
1700732946
1700732947
1700732948
1700732949
程郊倩:喘之一证,有里有表,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者,其喘必盛,属里热壅逆,火炎故也。下后微喘者,汗必不大出,属表邪闭遏,气逆故也。表未解,仍宜从表治,于桂枝解表内加厚朴杏子以下逆气。
1700732950
1700732951
喻嘉言:凡下后利不止,而加上气喘急者,乃是上争下夺之象,危候也。但骤病之人,中气足供上下之用,邪尽而喘与利自止;若中气素馁,加以上下交征,立尽之数矣。此证不云下利,但云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故仍用桂枝以解表,加厚朴杏仁以利下其气,亦微里之意也。
1700732952
1700732953
[按语] 诸家对本条喘证,皆着眼于表里之辨,成氏联系大喘为里虚,程氏联系汗出喘盛为里热壅逆,喻氏联系利不止,上气喘急为上争下夺,所指的里证虽然不同,但都是与本证为表未解而里气上逆相区别,因而都有参考价值。
1700732954
1700732955
1700732956
1700732957
1700732958
[医案选录] 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录自《本事方》)
1700732959
1700732960
按:本案所载的病因、证候,与本条内容完全吻合,故即进桂枝加朴杏汤原方,而收效卓著,从而可证仲景立论的精纯和组方的切当。
1700732961
1700732962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1700732963
1700732964
[校勘] 《玉函经》、成本“解”字下有“者”字,“汤”字下有“主之”二字。《玉函经》、《千金翼方》无“欲”字。
1700732965
1700732966
[语译] 太阳病,当表证没有解除的时候,切不可用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下法,就违反了治疗规律而使病变加剧。想要解除表证,宜用桂枝汤。
1700732967
1700732968
[提要] 太阳表证的治疗宜忌。
1700732969
1700732970
[浅释] 表证治当解外,里实证治当攻下,这是一定的治疗大法。就是表里证同见,在里实的情况下,也应遵照先表后里的原则,先治其表。本条着重指出外证未解者,不可攻下,就是针对着表里证兼见而言的。至于用桂枝汤,只曰“宜”,不曰“主之”,不过举出一方为代表,还当随证加减化裁。
1700732971
1700732972
[选注] 徐灵胎:此禁下总诀,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1700732973
1700732974
钱天来: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则于理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而邪气乘虚内陷,结胸痞硬,下利喘汗,脉促胸满等证作矣。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以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
1700732975
1700732976
柯韵伯: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宜之,太阴病脉浮者亦宜之,则知诸经外证之虚者,咸得同太阳外解之治法,又可见桂枝汤不专为太阳用矣。
1700732977
1700732978
[按语] 柯氏论桂枝汤的运用,极为广泛,打破了后人仅治太阳中风的狭小圈子,阐发了仲景方药的精义奥蕴,最有启发意义。
1700732979
1700732980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1700732981
1700732982
[校勘] 《玉函经》、成本“故在外”作“故云在外”。《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当”字下无“须”字,“解外则愈”作“解其外则愈”。成本“汤”字下有“主之”二字。
1700732983
1700732984
[语译] 太阳病,先用了发汗方法,病未解除,因而又用攻下方法,但是浮脉没有变化。浮为邪在表,而反治以下法,所以未能痊愈。现在脉象仍浮,所以知道病仍在外,还应当解表,始得痊愈,可以用桂枝汤。
1700732985
1700732986
[提要] 汗下后浮脉未变,仍当解表。
1700732987
1700732988
[浅释] 太阳病,使用汗法后,表证未除,理应寻求表未解的原因,是否为汗不如法,或是病重药轻,暂时药力未到,还是病人体质关系等等,找出未效的主要原因,然后确定方药。因为也有一汗再汗而表仍未除的,桂枝汤后服法就交待得颇为清楚。可是有些医生一见服解表药未解,即怀疑病邪入里,而辄用下法,果真病属里实,用下法是应该的,不知脉浮为病势在表,不应下而遽用下法,诛伐无过,必致正伤邪陷,病变丛生;所幸其人正气尚强,表邪未陷,没有出现结胸、下利等变证,其脉仍见浮象,表明邪仍在外,这时仍可治以解外的方法,宜用桂枝汤。本条主要为了纠正不重视辨证单靠习惯用药的陋习,所以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述,确实是苦口婆心,有些注家只着眼于文字方面,以至目为错简讹误,未免偏见。
[
上一页 ]
[ :1.700732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