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2989e+09
1700732989
1700732990 [选注] 徐灵胎: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1700732991
1700732992 张路玉:虽已下,而脉仍浮,表证未变者,当急解其外也。
1700732993
1700732994 钱天来:中风本应解肌,不当发汗,即用桂枝汤,亦有如水流漓而病不除者,况前条亦有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必待先刺风池风府使风邪得泄,然后却与桂枝汤则愈者,可见表证未解,未可遽用他法也。医见汗后不解,疑其邪已入里,而复下之,仍见脉浮不愈者,何也?因脉浮为风邪在外,不应反下之,下之而不愈者,以药不中病,故令不愈也。今以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幸而犹未陷入也,当须仍解其外邪,则愈矣。宜以桂枝汤主之。
1700732995
1700732996 [按语] 脉浮是感受外邪而正气抗邪于表的反应,因而为表证未解的主要依据之一,不论汗后,下后,只要脉浮等表证依然存在,那就仍当治以解表。诸注均确,钱注尤为具体。
1700732997
1700732998 [医案选录] 张隐庵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曰:不然,面饭粮食,何日不食,盖因外感风寒,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者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果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胃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外证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录自《续名医类案》)
1700732999
1700733000 按:从此案可以充分说明表证误下之害。但误下之后,表邪尚未全陷,还有外出之机的,即宜乘势使用汗法,使邪仍从表解;否则错过时机,邪气内陷,待结胸、下利、痞证等变证出现之后,再行救误,那就更增麻烦。此案之胸痛不可按,稍一延迟,结胸即将形成。所以治病用药,目光敏锐,当机立断,是非常重要的。
1700733001
1700733002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①,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1700733003
1700733004 词解 ①目瞑:眼睛闭合,不欲睁开。
1700733005
1700733006 [校勘] 《玉函经》、《脉经》“证”作“候”。《脉经》“仍”作“续”。
1700733007
1700733008 [语译] 太阳病,脉象浮紧,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经过八九日病尚未解,表证仍然存在,这时仍当用麻黄汤发其汗。服药以后,症状略有减轻,病人感觉心烦难过,眼睛闭合不欲睁开,严重的就会鼻孔出血,衄后病才得解除,这是因为阳气太重的缘故。
1700733009
1700733010 [提要] 太阳病阳气闭郁较甚时,服麻黄汤后,可能发生鼻衄而邪从衄解。
1700733011
1700733012 [浅释] 此条内容可分三小节,第一节,太阳病至此当发其汗。提出治病应以临床脉证为据,不应拘于病程的长短。太阳病虽然已经八九日,但表实证尚在,则仍当用麻黄汤以发其汗。第二节,服药已微除,至衄乃解。说明服麻黄汤后,表证不从汗解而从衄解的情况。药后表证微有轻减,可见治法是符合病机的,照理应当得汗而解。可是没有汗解,却出现心烦,闭目不开,甚则发生鼻衄,衄后表解。第三节,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是对药后衄解机制的分析。由于阳气闭郁太重,服麻黄汤发越阳气,邪不得外解,反而乘势侵及营血,阳气欲伸未得,所以发烦,目得血而能视,阳邪伤血,且阳盛则畏光,所以闭目不欲睁开,这是将作鼻衄的先兆,因此,预断剧者必衄。汗与血本为同类,一衄之后,邪得泄于外,病随之而解。所以外感热病鼻衄,后世有红汗之称,至于末句“麻黄汤主之”,也属于倒装文法,应在“服药已微除”之前,而不可能是衄解之后仍服麻黄汤。
1700733013
1700733014 [选注] 程扶生: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八九日,仍当以麻黄汗解。服药已,其病微除。至于烦瞑剧衄,乃热郁于营,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而然。然至于逼血上衄,则热随衄解矣。此言当发汗当主以麻黄,非谓衄解之后仍用麻黄汤也。
1700733015
1700733016 柯韵伯:脉证同大青龙,而异者外不恶寒,内不烦躁耳。发于阳者七日愈,八九日不解,其人阳气重可知。然脉紧无汗,发热身疼,是麻黄证未罢,仍与麻黄,只微除在表之风寒,而不解内扰之阳气,其人发烦目瞑,见不堪之状,可知阳络受伤,必逼血上行而衄矣。血之与汗,异名同类,不得汗必得血,不从汗解而从衄解,此与热结膀胱,血自下者同一局也。
1700733017
1700733018 尤在泾: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麻黄汤证也。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表证仍在者,仍宜以麻黄汤发之,所谓治伤寒不可拘于日数,但见表证脉浮者,虽数日犹宜汗之是也。乃服药已,病虽微除,而其人发烦目瞑者,卫中之邪得解,而营中之热未除也。剧者血为热搏,势必成衄,衄则营中之热亦除,而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太重,营卫俱实,故须汗血并出,而后邪气乃解耳。阳气,阳中之邪气也。
1700733019
1700733020 徐灵胎:热甚动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故热亦解,俗语所云红汗也。
1700733021
1700733022 [按语] 表证致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为迁延失治而成,凡病不向内传,即从外解,外解之出路不外两条,一为汗,一为衄,既经八九日,仍不从汗解,则表邪郁遏太甚,即不服麻黄汤,也可能一衄而解,如下条“自衄者愈”,即是例证;何况在服麻黄汤之后,邪气松动,更容易促成从衄而解。一为病人素禀阳旺,在表邪不得汗解之时,也易借衄血为出路。衄乃解,说明一衄之后,邪已尽泄,此时断无再用麻黄汤之理。所以程氏意见,是正确的。
1700733023
1700733024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1700733025
1700733026 [校勘] 《玉函经》“身”上有“其”字。
1700733027
1700733028 [语译] 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周身无汗,如果自动发生鼻衄的,就可以获得痊愈。
1700733029
1700733030 [提要] 太阳表实证,可能通过鼻衄而自愈。
1700733031
1700733032 [浅释] 本条与上条衄血之机转大体相同,都是表证从衄而解,不过上条在服麻黄汤后,本条并未服麻黄汤而已。脉浮紧,发热无汗,为麻黄汤证,虽然未提恶寒,但既云脉浮紧,则必有恶寒。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发生自衄的证候。鼻衄后邪气得泄,因而获得痊愈。
1700733033
1700733034 [选注] 周禹载:浮紧无汗,麻黄证也,使早汗之,何致衄乎?惟未经发汗,则邪热上行,势必逼血而出于鼻,故衄既成流,则阳邪随解,夺血无汗,此之谓也。仲景恐人于衄衄后复用表药,故曰愈。
1700733035
1700733036 柯韵伯:汗者心之液,是血之变,见于皮毛者也。寒邪坚敛于外,腠理不能开发,阳气大扰于内,不能出玄府而为汗,故逼血妄行,而假道于肺窍也。今称红汗,得其旨哉!
1700733037
1700733038 《金鉴》: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此伤寒脉证也,当发其汗。若当汗不汗,则为失汗,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营,邪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营分衄血而愈也。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衄二者而已;今既失汗于卫,则营中血热妄行自衄,热随衄解,必自愈矣。
[ 上一页 ]  [ :1.7007329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