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5489e+09
1700735489
1700735490 ②温温:温,通“愠”,音“韵”,形容胸脘烦杂泛泛欲吐的感觉。
1700735491
1700735492 ③极吐下:即大吐大下。
1700735493
1700735494 [校勘] 《玉函经》“温温”作“嗢嗢”,“而”字下有“又”字,“但”作“反”,“此非柴胡汤证”作“此非汤证”。《脉经》无“调胃”两字。成本“柴胡”下无“汤”字。《千金翼方》无“若不尔”以下三十个字。
1700735495
1700735496 [语译] 太阳病,已过了愈期十多日,心下泛泛要吐,而胸部疼痛,大便反而溏薄,腹部微觉胀满,郁郁微烦不舒。在这些情况之前,如果曾用过大吐大下的药物,可治以调胃承气汤。如不是大吐大下所致,就不可用调胃承气汤。单是要呕,胸中疼痛,大便微溏的,这不是柴胡汤证。根据心中泛泛欲吐等证,所以知道是大吐大下所导致。
1700735497
1700735498 [提要] 病程较久,病情复杂,应注意询问治疗经过,有否用过剧吐下之法?从而得出确诊与选择相应的治法和方剂。
1700735499
1700735500 [浅释] 本条内容可分三个方面:一是患病的日程与现有症状,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说明太阳病已经过了两候还未痊愈,而现有的见证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等,既不是太阳病,也不是典型的阳明病或少阳病,很难作出确实的诊断。
1700735501
1700735502 二是突出询问曾用哪些治法,对于正确辨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上述的许多症状,可能是因治疗失当而产生的变证,如果在前一阶段曾用过剧烈的吐下方法,则不难推知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是大吐所致,腹微满,郁郁微烦,乃大下所致,由于误用吐下,正气损伤,邪热内陷,结于肠胃之间,欲泄越而不得泄越,所以才发生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疑似难明的证候,正气伤而邪实不去,因此治宜和胃泄热的调胃承气汤。如果未曾用过大吐大下方法,则不一定是正伤热结,也就不可用调胃承气汤。
1700735503
1700735504 三是补充说明以上症状是因极吐下所致,不可误认为是柴胡证,故断言此非柴胡证。以呕的呕字,应作吐字理解,当包括胸中痛、大便溏等证在内。
1700735505
1700735506 [选注] 尤在泾:过经者,病过一经,不复在太阳矣。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者,上气因吐而逆,不得下降也,与病人欲吐者不同。大便溏而不实者,下气因下而注,不得上行也,与大便本自溏者不同。设见腹满郁郁微烦,知其热积在中者犹甚,则必以调胃承气以尽其邪矣。邪尽则不特腹中之烦满释,即胸中之呕痛亦除矣,此因势利导之法也。若不因吐而致者,则病人欲吐者,与大便自溏者,均有不可下之戒,岂可漫与调胃承气汤哉!但欲呕,胸中痛,有似柴胡证,而系在极吐下后,则病在中气,非柴胡所得而治者矣。所以知其为极吐大下者,以大便溏而仍复呕也,不然,病既在下,岂得复行于上哉!
1700735507
1700735508 沈目南: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者,乃属太阳而兼阳明,当审何经而为定治,故有二辨。若已经极吐下者,是吐下致伤胃中津液,邪气已陷阳明,而为主治,故当调胃承气而下夺之。若不经吐下,未损津液,而温温欲吐,胸中痛,微溏,腹微满而烦者,邪气仍在太阳,当治其太阳,故曰不尔者,不可与之。见但欲呕,胸中痛,微溏,此乃太阳而兼阳明,莫作柴胡证治。谓非柴胡证,然何以识吐之变?盖因呕,乃吐下伤胃所致,故知邪气不在太阳,陷在阳明矣。
1700735509
1700735510 周禹载:此条文义,《尚论》分二解,一以曾经吐下者用调胃,一以未经吐下者复非小柴胡证,以其邪尚在太阳高位,徒治阳明少阳而邪不服,其思固已入细,然末句竟无着落,不能贯通全意矣。此文始终只是一意,但有呕吐之分,反复明其总为吐下所致,呕非少阳之呕,以少阳亦有呕故也。过经十余日,医且吐下之矣,温温欲吐而胸中痛,郁郁微烦,此胃气受伤之候也,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此乘虚邪入之候也。将差就错,故用调胃以和中去邪为合法,若非因吐下所伤,则调胃安取乎?其不可与明矣。下复申明上文之意曰:如前之欲吐者,固为吐下所致,即不吐而但欲呕者,非少阳证之呕,而仍为吐下所伤之呕,不可误投柴胡,而仍用调胃也又明矣。
1700735511
1700735512 [按语] 据沈、周之意,本条具有两种内容的辨证,一为太阳与阳明辨证,二为阳明与少阳辨证,关键是已否用过剧吐下之法,如果用过剧吐下法,则证属邪陷阳明,邪实正伤,故治宜调胃承气汤;若未经吐下,则太阳之邪尚在,不可服调胃承气。由于温温欲吐,胸中痛微溏,类似柴胡证,恐医者误作柴胡证,所以又明确指出这是误吐下所致的邪实正伤证,只宜调胃而不宜柴胡。征之临床,温温欲吐与喜呕有别,不应混为一谈。联系上下文来看,但欲呕,当是指欲吐而言,也可能是吐的笔误,因此,周氏呕吐分论,虽然言之成理,似也难符原意。尤注解释过经为病过一经,不复在太阳,未免过于肯定,不如太阳兼阳明更具辨证意义。
1700735513
1700735514 以上条文(120~123)内容大意:
1700735515
1700735516
1700735517
1700735518
1700735519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①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1700735520
1700735521 词解 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指太阳本经邪热,由表入里,蓄结于下焦血分的意思。
1700735522
1700735523 [校勘] 《玉函经》“六七日”作“七八日”。《脉经》、《千金翼方》“仍”作“续”,“硬”作“坚”。
1700735524
1700735525 [语译] 患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然存在,但脉象微而且沉,并没有“结胸”症状,病人发生精神狂乱的,因为下焦蓄热,小腹部应当坚硬胀满,而小便自利的,必须下血才可以痊愈。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太阳本经邪热入里与血瘀结的缘故,可以用抵当汤主治。
1700735526
1700735527 [提要] 抵当汤证的辨治。
1700735528
1700735529 [浅释]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照理应是脉浮,可是反见脉微而沉,乃表邪内陷,气血郁阻而沉滞不起之状,不是少阴阳虚的脉沉微,决不可混同。邪陷于里,最易发生结胸,现在反没有心下硬满疼痛,这就排除了热与水结的结胸证。根据病人狂乱不清的特点,可能是下焦蓄血证,应当兼有小腹硬满,提示必须结合问诊和腹诊。然而小腹硬满,并非蓄血独有的腹证,因此,又提出了小便自利,作为不是蓄水的证据,从而确诊为下焦蓄血证。既然是热与血结蓄于下焦,只有瘀血下行,才能痊愈。这里的下血乃愈,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指自愈机转,如血结较轻,有血自下而愈的可能;二示治法,如血结较甚,当用逐瘀之剂。所谓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是对上述证候病理机制的补充说明,由于瘀结甚而病势重,即使太阳表证未解,亦当用攻逐瘀血的抵当汤先治其里。
1700735530
1700735531 [选注] 成无己: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1700735532
1700735533 程郊倩:如太阳病六七日,为时既久,邪气自入传里,纵表证仍在,而脉微而沉,是徒有表证,而已无表脉,况反不结胸,将不复在于上焦可知,其人发狂,比前条如狂证较甚,则热在下焦,而为蓄血证无疑。何以验之?少腹当硬满,而小便自利也。少腹为膀胱所注之地,少腹硬满,故知其热在下焦也;小便自利,故知其热不结于下焦之气分,而结于下焦之血分也。热结于气分,则为溺涩,热结于血分,则为蓄血。血既蓄而不行,自非大下其血不愈……直用抵当汤斩关峻入,破其坚垒,斯血去而邪不留,并无借桂枝分解之力耳。
1700735534
1700735535 《金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者,脉当浮大,若脉微而沉,则是外有太阳之表,而内见少阴之脉,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或邪入里,则为结胸、脏结之证,今既无太阳少阴兼病之证,而又不作结胸、脏结之病,但其人发狂,是知太阳随经瘀热,不结于上焦之卫分,而结于下焦之营分也,故少腹当硬满,而小便自利者,是血蓄于下焦也。下血乃愈者,言不自下者,须当下之,非抵当汤不足以逐血下瘀,乃至当不易之法也。
1700735536
1700735537 [按语] 本条已经明确提出蓄血部位在下焦,而成氏仍联系膀胱解释,未免拘执。程氏就脉证分析病机,就病机议论治法、主方,重点突出,切中肯綮,颇能资人启悟。《金鉴》释脉微而沉为少阴之脉,显然欠当,所以无法结合蓄血,只能避而不谈。释不作结胸时,又增加了脏结,尤为蛇足,俱不足为训。
1700735538
[ 上一页 ]  [ :1.700735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