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5439
[语译] 太阳病,治以吐法,但太阳病当有恶寒症状,现在反而没有恶寒,并且不想多穿衣服,这是因为误吐而产生内烦的缘故。
1700735440
1700735441
[提要] 太阳病误吐而致内烦的临床表现。
1700735442
1700735443
[浅释] 本条也是太阳病误吐变证,上条是吐伤胃气,表虽解而出现假热脉证,本条叙述的变证没有上条具体,仅提出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不恶寒为表解,这容易理解,不欲近衣颇似恶热,这是误吐发生内烦的表现。如果不欲近衣为真情,则内烦属于津伤里热,注家大多倾向于里热,但联系前后两条证候都是真寒假热,结合《伤寒论》“言变多于言常”的特点来看,则内烦也可能由于阳虚,因此,不欲近衣也可能属于假热。既然假热不能完全排除,就不应仅执真热一端,究竟是真热还是假热,应当结合口的渴不渴、脉的虚实、舌的燥润等各方面情况,才能得出确切的判断。
1700735444
1700735445
[选注] 方中行:此亦误吐之变证,不恶寒,不欲近衣,言表虽不显热而热在里也,故曰内烦。内烦者,吐则津液亡,胃中干,而热悗内作也。
1700735446
1700735447
张隐庵:此言吐亡津液,而致阳热过盛也。太阳病反不恶寒,至不欲近衣,乃阳热盛而阴液消亡,此为吐之内烦者,言吐伤心主之气而烦也。
1700735448
1700735449
尤在泾:病在表而吐之,邪气虽去,胃气生热,则为内烦。内烦者,热从内动而生烦也。
1700735450
1700735451
张令韶:此言吐之不特伤中焦脾胃之气,亦能伤上焦心主之气也。太阳病吐之者,言不当吐而吐也,不当吐而吐,是以当恶寒,而反不恶寒,本论曰: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也,此非热在骨髓,乃吐伤上焦心主之气,阳无所附而内烦,故不欲近衣也。
1700735452
1700735453
1700735454
《金鉴》: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有汗烦热,热在内,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无汗烦热,大便虽硬,热犹在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硬,热悉入府,调胃承气汤证也。今因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1700735455
1700735456
[按语] 各家对本证“内烦”机制的看法极不一致,由于原文未出方治,很难断定是非。我们认为这一变证的性质究竟如何,不能仅据一端就下结论,还须结合口之渴与不渴,脉之属虚属实,舌之红绛、淡白等全部情况,才能决定。
1700735457
1700735458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①,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②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③,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1700735459
1700735460
词解 ①消谷引食:即容易饥饿而欲多食的意思。
1700735461
1700735462
②膈气:膈间正气。
1700735463
1700735464
③客热:这里指假热。
1700735465
1700735466
[校勘] 《玉函经》“以发汗”作“以医发其汗”,“脉乃数也”作“脉则为数。”
1700735467
1700735468
[语译] 病人脉见数象,数脉一般主热,如果是热证,应当消谷易饥而要多食,可是并不消谷引食,反而发生呕吐,可见不是真热,而是由于发汗不当,致令阳气不足,膈间正气虚衰,所以脉才出现数象。这种数脉是阳虚假热,不能真正地消化谷食,因为实际是胃中虚冷,所以必伴有呕吐。
1700735469
1700735470
[提要] 阳虚假热脉证的辨证方法。
1700735471
1700735472
[浅释] 脉数为热,脉迟为寒,这是据脉参证的一般规律,胃中有热而脉数,理当易饥多食,现在虽然见到数脉,而并不易饥多食,反有呕吐,由此可以断定不是热证。既然不是热证,何以会出现数脉,其机制与120条“关上脉细数”一样,“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正是对本证脉数机制的分析说明,因误汗伤阳,致膈间阳气虚衰,所以脉数,决不可误认是热证。惟恐医者误认为真热,接着明确交待数为客热,也就是假热,不能消谷,本质是胃中虚冷,所以吐。这样的脉证合参,边叙边议的辨证方法,对辨别寒热真假,极有帮助,总之,必须综合全部病情,才不致误。
1700735473
1700735474
[选注] 程郊倩:误汗不特虚中下二焦之阳,且能虚上焦之阳。上焦之阳在膈,诸阳从此受气者也,见数脉而反吐者,数为热脉,亦为虚脉,膈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故令胃中虚冷,热为客热,寒为真寒,究其根因,只由发汗令阳气微来,阳气之珍重何如,而可误汗乎?
1700735475
1700735476
张令韶:上二节之吐,言以吐而致吐,此节之吐,言不以吐而致吐也。病人脉数,数则为热,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伤其表阳中膈之气,以致阳气微而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外来之客热,非胃中之本热,胃中仍复虚冷,故吐也。此因发汗而伤其胃脘之阳以致吐者如此。
1700735477
1700735478
尤在泾: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而反吐者,浮热在上,而虚冷在下也。浮热不能消谷,为虚冷之气逼而上浮,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曰客热,是虽脉数如热,而实为胃中虚冷,不可更以寒药益其疾也。
1700735479
1700735480
钱天来:若胃脘之阳气盛,则能消谷引食矣,然此数,非胃中之热气盛而数也,乃误汗之后,阳气衰微,膈气空虚,其外越之虚阳所致也,以其非胃脘之真阳,故为客热,其所以不能消谷者,以胃中虚冷,非唯不能消谷,抑且不能容纳,故吐也。
1700735481
1700735482
[按语] 本证之吐为胃中虚冷所致,原文如此,注家也无异议,但对数为客热的理解却有所不同,程氏注为“膈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故令胃中虚冷”;尤氏注为“浮热不能消谷,为虚冷逼而上浮,不久即散,故曰客热”;钱氏则认为此数乃外越之虚阳所致,“以其非胃脘之真阳,故为客热”,不管说法如何,本证的脉数不是真热,则是肯定的,因此,诸说均可作为参考。张氏对于本证的病机,概括为“此因发汗而伤其胃脘之阳而致吐者”,也很中肯,但释“数为外来之客热”,则又未免含混。
1700735483
1700735484
本条重点应是说明数脉并非都是热证,也有因于虚寒、寒热之辨,关键在于是否消谷引食,如果不能消谷引食,则可初步断定这一数脉不是主热,而是胃中虚冷,因此,又补充出呕吐作为旁证。当然,吐也有寒热之异,不应理解为决定依据。虚寒证的舌苔必白滑,口必不渴,或口干而不欲饮等,皆可作参考。本条未出方治,既然证属胃中虚冷,治法自不外乎温中和胃,如理中汤、吴茱萸汤等,都可选用。
1700735485
1700735486
太阳病,过经①十余日,心下温温②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③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3)
1700735487
1700735488
词解 ①过经:义同103条。
[
上一页 ]
[ :1.7007354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