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6406e+09
1700736406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1700736407
1700736408 [校勘] 《玉函经》“干呕”作“呕却”,无“汗出不恶寒”六字。
1700736409
1700736410 [语译] 太阳中风,出现下利与呕逆症状,必须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使用攻下方法。如病人肢体微微出汗,发作有一定的时间,头痛,胃脘部痞塞硬满,牵引胁部疼痛,干呕,呼息短促,虽有汗,却不恶风寒的,这是表证已解而里邪未除,宜用十枣汤主治。
1700736411
1700736412 [提要] 外感表证兼胸胁悬饮的证治。
1700736413
1700736414
1700736415
1700736416
1700736417
1700736418 [浅释] 本条讨论太阳中风的外感表证兼下利呕逆的悬饮里证,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应当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所以说“表解者,乃可攻之”。未提中风的症状,属于省文,切不可将下利呕逆,误作中风证候。否则,其后的“表解者,乃可攻之”的治疗原则,就没有着落了。下利与呕逆,乃水邪上攻下迫所致,但是仅据下利呕逆,很难与太阳阳明合病相鉴别,因而颇有必要进一步指明辨证要点:其一,汗出颇似太阳中风之表虚证,但中风证的汗出不是发作有时,今阵发性地汗出,乃因水邪外迫肌肤,影响营卫的功能所致。其二,头痛似表,但表证头痛,必有恶寒,今不恶寒,因知这种头痛,亦为水邪攻冲所致。其三;心下痞硬满,颇似结胸和痞证,但痞证不痛,结胸证虽痛却不是引胁下痛,实际上悬饮以胸胁痛为主证,此处先举心下痞硬满,当是为了便于类比鉴别的缘故。悬饮的主证既具,那么,则不难看出干呕短气,也是因于水邪,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干呕,犯肺则肺气不利而短气。这一切都是胸胁悬饮的证候,所以最后又着重指出“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这是辨表里的主要依据。胸胁悬饮证不同于大结胸证,自非大陷胸汤所宜,而应以十枣汤主治。
1700736419
1700736420
1700736421
1700736422 [选注] 成无己: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郁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
1700736423
1700736424
1700736425
1700736426 柯韵伯:中风下利呕逆,本葛根加半夏证。若表既解而水气泛溢,不用十枣攻之,胃气大虚,后难为力矣。然下利呕逆,固为里证,而本于中风,不可不细审其表也。若其人汗出,似乎表证,然发作有时,则病不在表矣。头痛是表证,然既不恶寒,又不发热,但心下痞硬而满,胁下牵引而痛,是心下水气泛溢,上攻于脑而头痛也。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而头痛,与承气汤”同。干呕汗出为在表,然而汗出而有时,更不恶寒,干呕而短气为里证也明矣。此可见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也。然诸水气为患,或喘,或渴,或噎,或悸,或烦,或利而不吐,或吐而不利,或吐利而无汗。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之剂,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矣。
1700736427
1700736428
1700736429
1700736430 尤在泾:此外中风寒,内有悬饮之证。下利呕逆,饮之上攻而复下注也,然必风邪已解,而后可攻其饮。若其人汗出而不恶寒,为表已解;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里未和,虽头痛,而发作有时,知非风邪在经,而是饮气上攻也,故宜十枣汤下气逐饮。
1700736431
1700736432
1700736433
1700736434
1700736435 吕村:下利呕逆,明是水邪为患,但病属太阳中风而来,必须表罢可攻。汗出,有似表证,但发作有时,不恶寒,非表矣;头痛有似表证,但汗出不恶寒,则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全是水邪内壅之状,乃知汗出亦属水气外蒸,头痛亦属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则宜攻下,但邪在胸胁,与攻胃实不同法:胃实者,邪劫津液,责其无水;此则邪搏胸胁,责其多水。若施荡涤肠胃之药,诛伐无过,反滋变逆,故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药,别捣为散,而以大枣作汤,取其甘味,载药入至高之分,分逐水邪从上而下。
1700736436
1700736437 [按语] 本条所述的证候,和《金匮·痰饮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的悬饮证,虽然不尽相同,但病机性质是一致的,只是《金匮》悬饮不兼表证,此则外兼太阳中风之表而已。诸注分析证候,都着眼于表里辨证,极有参考意义。
1700736438
1700736439 十枣汤方
1700736440
1700736441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700736442
1700736443 [方解] 许宏: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使。《经》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
1700736444
1700736445 陈古愚: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决水邪大伤元气,柯韵伯谓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1700736446
1700736447 王晋三:攻饮汤剂,每以大枣缓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经髓,不欲其竟走肠胃也,故不明其方而名法,曰十枣汤。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菀陈莝,以甘遂、大戟之苦,佐大枣甘而泄者缓攻之,则从心及胁之饮,皆从二便出矣。
1700736448
1700736449 黄竹斋:仲景乡语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干炒也。
1700736450
1700736451 [按语] 三家方解的精神基本一致,惟对方中君药的看法不同,许、王二氏都主张芫花为君,陈氏则主张大枣为君,其分歧处与四逆汤是附子为君还是甘草为君之争是一样的,实际上没有芫花,不可能收到逐胸胁间悬饮的效果,但是不用大枣,也不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只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陈氏虽引自柯说,强调大枣为君的意义在于顾脾胃,缓峻毒,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尚不如王氏分析大枣与芫花等相伍“欲其循行经髓,不欲其竟走肠胃”的精辟,因水邪澼积于胸胁与水结在肠胃不同,认识到这一点,对本方的配伍意义则更为深入。于此可见,大枣在本方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1700736452
1700736453 再者,芫花、甘遂、大戟都是逐水药,何以独以芫花为君,从许说可以看出,主要与性味有关,甘遂、大戟性味苦寒,只能泄水,而芫花辛温,不仅泄水,且能散水,王氏指出“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菀陈莝”,胸胁之水病位偏高,自然当以芫花首选药物了。假使与大陷胸汤用甘遂和硝黄配伍,而不用芫花、大枣相比较,则用药意义更易明确。
1700736454
1700736455 本方不仅药物配伍有着重要意义,并指出用药剂量应因人而异,强人服一钱匕,而羸人的用量减半。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药后下少而病不除,再服时则应增加用量。在服药时间上,规定为“平旦服”,因为此时为肺经气血流注时间,且空腹药力容易吸收,更有利于药力的发挥。最后交待“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经验总结,除了陈氏所说的两点作用外,而且寓有“食养尽之”的精神,只有“糜粥自养”,才能有利于康复。这些,都是不容忽视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上一页 ]  [ :1.7007364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