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6556
1700736557
钱天来:伤寒郁热之邪,误入而为痞,原非大实,而复见恶寒汗出者,知其命门真阳已虚,以致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紧闭而汗出,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
1700736558
1700736559
徐灵胎:此条不过二语,而妙理无穷。前条(指164条)发汗之后恶寒,则用桂枝,此条汗出恶寒,则用附子。盖发汗之后,汗已止而犹恶寒,乃表邪未尽,故先用桂枝以去表邪;此恶寒而仍汗出,则亡阳在即,故加入附子以回阳气。又彼先后分二方,此并一方者,盖彼有表复有里,此则只有里病,故有分有合也。
1700736560
1700736561
[按语] 尤氏、钱氏认为恶寒属于阳虚,所以用附子,是完全正确的。徐氏更通过与164条比较,得出164条发汗后,汗已止而仍恶寒,乃表邪未尽,所以先用桂枝解表邪,本条恶寒而汗仍出,为亡阳在即,所以加入附子,尤为精当。
1700736562
1700736563
附子泻心汤方
1700736564
170073656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700736566
1700736567
1700736568
[校勘] 《千金翼方》附子作“切”,《玉函经》作“咀”。
1700736569
1700736570
[方解] 舒驰远: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1700736571
1700736572
尤在泾: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1700736573
1700736574
陈古愚:心下痞,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复恶寒者,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治伤寒以阳气为主,此际岂敢轻用苦寒,然其痞不解,不得不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阴之本热,又恐亡阳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温,以温太阳之标阳,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欲其熟而性重,三黄汤渍,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
1700736575
1700736576
刘河间:脾不能行气于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大抵诸痞皆热也,故攻痞之药皆寒剂。其一加附子,是以辛热佐其寒凉,欲令开发痞之拂郁结滞,非攻寒也。先发汗,或下后阳气虚,故恶寒汗出。太阳证云:发汗后恶寒者,虚也。此加附子,恐大黄、黄连损其阳也。
1700736577
1700736578
[按语] 本方的给药方法比较特殊,也最有意义,各家对此都有阐发,尤氏解释尤为精当,舒氏认作清上温下,不囿于卫阳虚,符合临床实际。陈氏解释心下痞是感君火之本热,恶寒汗出是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因而认为三黄是治君火之本热,附子是温太阳之标阳。试问痞因邪热壅滞,与君火何干?难免牵强。河间对于本方的配伍意义,提出附子之佐三黄,意在开发怫郁结滞,而不是攻寒;证兼阳虚,加附子,意在防止大黄、黄连损伤阳气。这就意味着本方之用附子,不但是温阳祛寒,而且有增效与防弊的作用。虽然不一定符合原文旨意,但启发思维,有助于深入研究。
1700736579
1700736580
[本方应用范围] ①胃热兼卫阳虚证。②痢疾。③神经性头痛。④食厥。
1700736581
1700736582
[医案选录]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变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录自《遯园医案》)
1700736583
1700736584
吴:寒热邪气扰中,胃阳大伤,酸浊上涌吐出,脘痛如刺,无非阳衰阴浊上僭,致胃气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惫,必得釜底煖蒸,中宫得以流通,拟用仲景附子泻心汤,通阳之中,原可泄热开导。煎药按法用之。
1700736585
1700736586
人参钱半,熟附子钱半,淡干姜一钱,三味另煎汁,川连六分,炒半夏钱半,枳实一钱,茯苓三钱,后四味用水一盏,滚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药汁服。(录自《临证指南医案》)
1700736587
1700736588
按:肖氏治案,病程虽已数月,但从叙证来看,上热下寒比较典型,所以仅服附子泻心汤二剂,就收到显效。叶案脘痛呕吐,为寒热邪气扰中,但阳伤尤甚,所以虽用附子泻心汤法,却以温阳为主,不但用附子,且伍以人参、干姜;苦泄为佐,只取黄连一味,并伍以辛淡开泄的半夏、茯苓、枳实,足见叶氏处方用药的心灵手敏,化裁合度,迥不同于墨守古方,最堪师法。在给药方法上,也遵循别煮与汤渍,然后两汁和服的精神,但把麻沸汤渍改为滚水略煎,这可能因未用大黄、黄芩,而用半夏、茯苓、枳实的缘故。如果不是对《伤寒论》有深刻的领会,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改进的。
1700736589
1700736590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1700736591
1700736592
[校勘] 成本原文下无“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九字。《脉经》无“烦”字。
1700736593
1700736594
[语译] 本来是因为误用攻下,而发生心下痞满,可是已用过泻心汤,痞却未有解除,病人渴而口燥心烦,小便量少的,可用五苓散主治。另有一个简单的治法,就是忍耐不饮,坚持一日便可痊愈。
1700736595
1700736596
[提要] 水气停蓄致痞的辨治。
1700736597
1700736598
[浅释] 表证误下而成的痞证,治以泻心汤,照理应当有效,但服药后痞仍不解,这就必须进一步研究是否有其他原因,因为痞证的形成,并非仅有表邪内陷热壅气滞一端,水蓄气滞,也会发生痞证,本条即是对水气停蓄致痞的辨证方法。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参考已经用过的治法,用泻心汤不效,可以证明不是邪热壅滞的痞证;再则根据病人渴而口燥烦与小便不利,是蓄水证的主证,水液不得通调于下,所以小便不利,津液不得升布于上,所以渴而口燥烦。痞因蓄水所致,只需治其蓄水,故宜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水液通调则痞自除。
1700736599
1700736600
此外,因蓄水往往由恣饮过多所致,所以只要限制饮水,或劝患者暂时忍渴不饮,使外水不入,则内水渐行,不服药亦可痊愈。原文后提到“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不可忽视。
1700736601
1700736602
[选注] 成无己: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畜,津液不行,非热痞也。与五苓散发汗散水则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饮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1700736603
1700736604
方中行:泻心汤者,本所以治虚热之气痞也,治痞而痞不解,则非气聚之痞可知矣。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津液涩而不行,伏饮停而凝聚,内热甚而水结也。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痞满之一治也。
1700736605
[
上一页 ]
[ :1.7007365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