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6506e+09
1700736506 [提要] 热痞的脉证特点和主治方法。
1700736507
1700736508 [浅释] 热邪内陷而胃气壅滞,以致发生心下痞塞不畅,这种痞证,单纯由于气滞,所以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它与大结胸证的心下痞硬疼痛,与胸胁水邪澼积的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都不相同,不难鉴别。
1700736509
1700736510 再则关上脉浮,这是因为心下有邪热壅聚成痞,心下即胃脘部,就寸关尺来说,相当于关部,邪热既壅聚于心下,所以关脉相应而浮。痞因热邪壅滞所引起,所以用清热泄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1700736511
1700736512 [选注] 成无己: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
1700736513
1700736514 钱天来: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痞者,天地不交之谓也,以邪气痞塞于中,上下不通而名之也……按之濡,即所谓气痞也。其脉关上浮者,浮为阳邪,浮主在上,关为中焦,寸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关上浮也……此则关上浮,按之濡,乃无形之邪热也。热虽无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700736515
1700736516 [按语] 钱注能抓住要领,并且概念明确,平允可从。成氏所说的虚热,应是与有形的实热相对而言,不能理解成虚弱之虚,否则,大黄黄连泻心汤就不可用了。
1700736517
1700736518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1700736519
1700736520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①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700736521
1700736522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1700736523
1700736524 词解 ①麻沸汤:即沸水。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
1700736525
1700736526 [校勘] 《千金翼》注:“此方必有黄芩。”《总病论》:“本此有黄芩。”
1700736527
1700736528 [方解] 钱天来:谓之泻心者,非用黄连以泻心脏之火也,盖以之治心下痞而名之也……因伤寒郁热之邪,误下入里而痞塞于心下,虽按之濡而属无形之气痞,然终是热邪,故用大黄之苦寒泄之,以攻胃分之热邪,黄连之苦寒开之,以除中焦之郁热,而成倾痞之功,在五等泻心汤中,独为攻热之剂也。
1700736529
1700736530 王晋三: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按之濡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之,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泄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汤渍其须臾,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1700736531
1700736532 徐灵胎: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
1700736533
1700736534 [按语] 钱氏认为本方用黄连,非泻心脏之火,是泻心下之痞,颇是。喻嘉言早有“此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的论断。不过,通过清泄,痞热得除,心火也能随之得到泄降。王氏主张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亦有参考价值。但都没有涉及黄芩,未免拘执。关于麻沸汤,喻氏认为“即热汤,一名百沸汤,一名太和汤,味甘平,无毒,主治助阳气,通经络”,尤氏认为“煮水小沸如麻子”,意与喻说相左,未知孰是?但联系汪氏“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当不是百沸,而是小沸。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渍泡的时间,只应须臾,切不可稍长,否则,就达不到取其轻扬清淡之气的要求,而会影响泄热除痞的疗效。
1700736535
1700736536 [本方应用范围] ①气火上逆之肺结核大咯血,溃疡病大吐血,食道下静脉曲张呕血,以及鼻衄、齿衄。②眼目赤肿,口舌生疮。③湿热黄疸。④痔核出血,肛裂出血。⑤噤口痢。本方加木香。
1700736537
1700736538 [医案选录] 梅某,男,47岁。肺结核双侧空洞,咯血40余日,住某医院肺结核病区,经常注射垂体注射液,咯血均暂止复作,颇感棘手。根据咯血鲜红,咳嗽头汗,时时火升面红,胸脘痞闷,不欲进食,大便干结不畅,舌红,苔酱黄而腻,脉数有力,诊断为肺胃蕴热,气火上逆,遂用:大黄9克,黄连3克,黄芩9克。以开水渍泡须臾,去滓,分多次频服。服药后咯血之势渐缓,由鲜血转为暗红色血,大便依然不畅,续方增入:全瓜蒌12克,海浮石12克,黛蛤散15克,茜草炭9克。连进三剂,痞除便畅,火升面赤消失,咯血全止,继续观察两周,咯血未再发,出院。(录自《伤寒论求是》)
1700736539
1700736540 按:肺结核空洞的大咯血,是西医学在治疗方面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案辨证属于气火上逆,故治取苦寒泄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收到良效。续方加入全瓜蒌等乃取其清化痰热,其中黛蛤散尤能清泄肝火,使木不刑金,更有利于肺之清肃而提高疗效。
1700736541
1700736542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1700736543
1700736544 [校勘] 《玉函经》“心”字上有“若”字。
1700736545
1700736546 [语译] 心下痞塞,同时又伴有恶寒汗出的,用附子泻心汤主治。
1700736547
1700736548 [提要] 热痞兼阳虚的治法与主方。
1700736549
1700736550 [浅释] 本条亦是热邪壅聚之痞,但多了恶寒汗出的表阳不足证候,因而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以三黄清热泄痞,一方面以附子温经护阳。
1700736551
1700736552
170073655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何以要寒热并用,这是因为本证的病机是寒热夹杂,如果单用苦寒泄痞,就会阳气愈伤而恶寒汗出加重;如果单用辛温助阳,又会里热愈重而痞满更甚,所以必须双方兼顾,苦寒与辛温同用,庶可分别发挥各自的功效。然而如何才能使寒药与热药并行不悖?三黄汤渍取汁,附子别煮取汁,两汁拌和服用的给药方法,则是关键。
1700736554
1700736555 [选注]尤在泾:此即上条而引其说,谓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者,当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下之虚热;若其人复恶寒而汗出,证兼阳虚不足者,又须加附子以复表阳之气,乃寒热并用,邪正兼治之法也。
[ 上一页 ]  [ :1.7007365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