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6706
其后来信云:愈后两个半月期间脘痛未发,食欲明显增加,辛辣亦不复畏。(录自《岳美中医案集》)
1700736707
1700736708
按:吴氏治案根据脉沉数,气粗不寐,身有热,断为陷下之热未尽,所以使用黄芩、黄连。但因病势一再迁延,正气已虚,故重用甘草。真阴虚而未甚,故不用阿胶、鸡子黄,此甘草泻心汤证与黄连阿胶汤证的区别所在。再说此案并无痞、利、呕、烦的典型症状,却选用了甘草泻心汤,要在掌握热陷正虚的病机,对如何运用经方,颇有启发意义。
1700736709
1700736710
岳氏治案不仅没有典型的痞、利等证,而且与之相反,脘痛便秘,也是抓住脾胃正气仍虚,寒热杂邪未能尽去的病机,因而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甘草用至30克,重在益气缓急,只用黄芩一味,可见里热较轻,加用吴萸、柴胡、白芍以泄浊疏肝,龙、牡以软坚镇摄,化裁极有法度,故得收效显著。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亦颇有启发意义。
1700736711
1700736712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①,此利在下焦②,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1700736713
1700736714
词解 ①理中焦:调理中焦脾胃。
1700736715
1700736716
②下焦;指病在下部。
1700736717
1700736718
[校勘] 《脉经》、《千金方》,“汤药”下有“而”字。“心下痞硬”《千金方》作“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千金方》作“服泻心汤竟”。“复不止”《脉经》、《玉函经》作“若不止”,成本作“复利不止”。《千金方》无“复不止者”以下九字。
1700736719
1700736720
[语译] 伤寒表证,服用攻下汤药,以致表邪内陷,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过泻心汤以后,又用其他攻下药,下利仍未停止,医生改用理中汤来治疗,下利更加厉害。因为理中汤只能调理中焦,这种下利已经是下焦滑脱不禁,所以治中焦无效,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假如下利再不止,应当利其小便。
1700736721
1700736722
[提要] 讨论各种痞利的不同治法。
1700736723
1700736724
[浅释] 本条紧接在泻心汤证之后,意在说明误下而致的痞利证,并非泻心剂所能统治,而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伤寒邪在表,反而服用泻下的汤药,必然正伤邪陷,因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痞、利并见,按理可治泻心汤,但服泻心汤之后,病情未减,这可能是暂时药力未达,应作具体分析。可是医者未能仔细辨证,又用另一种泻下方药,未免错上加错,这与上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的错误是一样的,但上条误下的后果是“其痞益甚”,本条误下的后果是利仍不止,可见治误虽同,而变证的机转又有上逆与下奔的差异。这时的下利如何治疗?接着列举三种不同的治法:如果下利属于中焦虚寒,用理中汤温中祛寒,即当利止痞消。但服后下利不仅未止,反而更加厉害,这表明下利不是中焦虚寒,可能是下焦滑脱不固,则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固涩下焦。此外,下利还可能由于三焦气化不利,泌别失职而水液偏渗,所以在使用固涩之剂仍然无效的时候,可用利小便的方法,如五苓散一类方剂。临床上这样屡更方药的情况确实存在,似乎是以药试病,然而,本条的意义并不在此,而是阐明治法的决定,必须以辨证为前提,只有法与证(病机)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但痞、利的治疗如此,其他一切病证都是如此,所以,具有普遍性意义。
1700736725
1700736726
[选注] 成无己: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已。医复以他药下之,又虚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虚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虚,故与之其利益甚。《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固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
1700736727
1700736728
柯韵伯:服汤药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复以他药下之,而利不止,则病在大肠矣。理中非不善,但迟一着耳。石脂、余粮,助燥金之令,涩以固脱,庚金之气收,则戊土之湿化。若复利不止者,以肾主下焦,为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再利小便,以分消其湿,盖谷道既塞,水道宜通,使有出路,此理下焦之二法也。
1700736729
1700736730
[按语] 成氏释“服泻心汤已”为与泻心汤攻之则痞已,与原意不合,果真痞已除,即使庸医也不会再用他药攻下,前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可以互证。柯氏提出固涩和利小便,是理下焦之二法,扼要可从。要之,本条的中心思想是:临床治病,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板守套方。如下后脘痞下利,因中虚热结而升降失常的,治宜甘草泻心汤;由于中焦虚寒的,治宜理中汤;下利不止,属于下焦滑脱的,治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属于清浊不分的,治宜淡渗法以利小便。这些都充分说明辨证求因(机),随机论治的重要意义。
1700736731
1700736732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1700736733
1700736734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700736735
1700736736
[校勘] 《玉函经》、成本,禹余粮上无“太乙”二字。成本“右”作“已上”,无“分温”二字。
1700736737
1700736738
[方解] 成无己:《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之。
1700736739
1700736740
柯韵伯:下后下利不止,与理中汤而利益甚者,是胃关不固,下焦虚脱也。夫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大气之虚,而不足以固大肠脂膏之脱,故利在下焦者,概不得以理中之理收功矣。夫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土虚不能制水,仍当补土。然芳草之气,禀甲乙之化,土之所畏,必择夫禀戊土之化者,以培土而制水,乃克有成。石者,土之刚也,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味甘归脾,气冲和而性凝静,用以固隄防而平水土,其功胜于草木耳。且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粮色黄入戊,实胃而涩肠,用以治下焦之标,实以培中宫之本也。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本条云:“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可知与桃花汤异局矣。凡下焦虚脱者,以二物为末,参汤调服最效。
1700736741
1700736742
[按语] 赤石脂、禹余粮,是涩肠固脱的要药,用于大便滑脱不禁很有效果。它不但能固涩下焦,并且也有益于中焦,柯氏所谓治下焦之标,实以培中宫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1700736743
1700736744
[本方应用范围] ①久泻久痢滑脱不禁。②咳嗽遗屎,古名大肠嗽。③胎前呕哕洞泄。
1700736745
1700736746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①。(160)
1700736747
1700736748
词解 ①痿:证候名称,主要症状是两足软弱无力不能行动。
1700736749
1700736750
[校勘] 《脉经》“吐下”下无“后”字。《千金方》“硬”作“坚”,“咽喉”作“喉咽”。
1700736751
1700736752
[语译] 伤寒证,经过涌吐与泻下以后,又用发汗法,以致虚烦不安,脉象非常微弱,到八九日的时候,又出现胃脘部痞塞硬满,胁下部疼痛,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眩晕昏冒,全身经脉跳动,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痿证。
1700736753
1700736754
[提要] 阳虚阴逆,虚烦脘痞的变证与转归。
1700736755
[
上一页 ]
[ :1.7007367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