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6806e+09
1700736806
1700736807 [方解] 罗谦甫: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也。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
1700736808
1700736809 周禹载:旋覆花能消痰结,软痞,治噫气,代赭石止反胃,除五脏血脉中热,健脾,乃痞而噫气者用之,谁曰不宜,于是佐以生姜之辛,可以开结也,半夏逐饮也,人参补正也,甘草、大枣益胃也,予每借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
1700736810
1700736811 方中行:旋覆、半夏蠲饮以消痞硬,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噫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然则七物者,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
1700736812
1700736813 [按语] 本方即生姜泻心汤方去芩、连、干姜,加旋覆、代赭组成,以痞硬噫气,纯属中虚挟饮,而里无蕴热,所以不用芩、连,中阳虽虚不甚,所以不用干姜,无肠鸣下利,而气逆较甚,所以加旋覆、赭石以加强涤饮降逆的作用。以上方解都很确当,周氏结合临床治验,对掌握运用此方尤有帮助。
1700736814
1700736815 [本方应用范围] ①呃逆。②慢性胃炎,胃扩张,幽门不全性梗阻。③贲门痉挛,食道失弛缓症。④神经症。⑤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⑥梅核气,眩晕。
1700736816
1700736817 [医案选录] 汪。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阳伤,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膈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白旋覆花,钉头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干姜。(《临证指南医案》)
1700736818
1700736819 按:此案叙证极简,只交待了食入反出与噫气不爽两个主要症状,但对病因、病机却分析得颇为具体,证属阳伤湿聚,隔拒在乎中焦,所以确定治法总以温通镇逆为例。从方中用药来看,未用人参、甘草、大枣,加用干姜、附子、茯苓,当是阳伤较甚的缘故。随证化裁,堪称丝丝入扣。
1700736820
170073682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1700736822
1700736823 [校勘] 《玉函经》“下后”作“大下以后”,“杏子”作“杏仁”。
1700736824
1700736825 [语译] 攻下以后,不可再服桂枝汤。如汗出而气喘,肤表没有大热的,可治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700736826
1700736827 [提要] 下后肺热喘汗的治法与治禁。
1700736828
1700736829 [浅释] 以攻下法治表证,必致表邪内陷,化热迫肺,肺气闭郁不得宣通则气喘,肺合皮毛,郁热蒸迫津液外泄则汗出。这种喘汗,颇易与太阳中风证相混,所以特郑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期引起重视,庶可避免误用。正由于热邪内陷,所以肌表反而没有大热,切不可误认为寒证,必须清宣肺热,宜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700736830
1700736831 本条和63条虽然有汗后与下后之别,但热邪迫肺,肺气闭郁的病理机转是一样的,所以治法相同,治禁也同。
1700736832
1700736833 [选注] 黄坤载:下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肺郁生热,蒸发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热,宜麻杏甘石汤双解之可也。下后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章,当须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未尝必禁桂枝也。
1700736834
1700736835 尤在泾:此与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条大同,虽汗下不同,其为邪入肺中则一,故其治亦同。
1700736836
1700736837 [按语] 黄氏认为“下后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并且举出许多下后仍用桂枝的原文作为证明,固然有一定理由,然而从仍用桂枝汤诸条来看,都是桂枝证仍在,而本条与63条“汗出而喘,无大热”则是疑似桂枝证而实际是肺热闭郁证,所以特明确指出不可更行桂枝汤,含有慎重告诫的意义。并非泛指汗后、下后概不可用,可见黄说尚未达一间。
1700736838
1700736839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①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1700736840
1700736841 词解 ①数下:“数”读如“朔”,即屡用攻下的意思。
1700736842
1700736843 [校勘] 《玉函》、《脉经》、《千金翼方》“协”作“挟”。
1700736844
1700736845 [语译] 太阳病,在外的表证还未解除,却屡用攻下,于是就发生挟表热而下利的症状,如果下利继续不断,胃脘部痞塞硬满,这是表证与里证并见,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1700736846
1700736847 [提要] 挟表热而下利的证治。
1700736848
1700736849 [浅释] 太阳病,屡用攻下之后,里气大伤,因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因表证还在,故名为协热下利,即挟表热而下利,与现代所称“协热利”性质属热的含义是不同的。此时病势的重心是里虚寒,故以理中汤治脘痞下利,仅用桂枝一味以通阳和表。本条与34条的下利虽然都由于误下,但一属实热,故用葛根芩连汤,一属虚寒,故用桂枝人参汤。两者截然相反,绝对不可混淆。
1700736850
1700736851 表39 桂枝人参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鉴别
1700736852
1700736853
1700736854
1700736855
[ 上一页 ]  [ :1.7007368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