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8006e+09
1700738006
1700738007 [提要] 阳明病潮热盗汗的脉象。
1700738008
1700738009 [浅释] 本条虽然是以脉测证,实际仍是脉证合参。首先提出了阳明病,已经明确交待在里热实证的基础上,见到脉象浮而紧,自不会是表实无汗的太阳伤寒证;浮因热盛,紧为邪结,是热盛燥结的征象,因此,据以推断必然见到日晡时潮热的症状。如果但见脉浮,标志着有热无结,阳明热势盛于外,寐时阳气入阴,在外的卫气不致,在里的阳热更甚,于是热迫津液外泄而为盗汗,因此,据脉浮推断必盗汗出。这样根据具体条件由脉测证的推理判断方法,极富科学的内涵,应当深入领会,不应简单地看成据脉定证。
1700738010
1700738011 [选注] 柯韵伯:阳明脉证与太阳脉证不同,太阳脉浮紧者,必身疼痛,无汗,恶寒发热不休;此则潮热有时,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可拘紧则为寒之说矣。太阳脉但浮者,必无汗;今盗汗出,是因于内热,且与本经初病但浮无汗而喘者不同,又不可拘浮为在表之法矣。脉浮紧、但浮,而不合麻黄证,身热汗出,而不是桂枝证,麻桂下咽,阳盛则毙耳。此脉从经异,非脉从病反,要知仲景分经辨脉,勿专据脉谈证。
1700738012
1700738013 《金鉴》:阳明病,在经脉当浮大,入府脉当实大。今脉浮而紧,潮热有时者,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伤寒脉也,则知是从伤寒传来。太阳伤寒之邪未罢,必无汗,故虽见阳明潮热发作有时之证,仍当从太阳、阳明伤寒治之,宜用麻黄加葛根汤汗之。若见潮热发作有时之证,而脉但浮不紧,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中风脉也,则知是从中风传来。太阳中风之邪未罢,必自汗出,当从太阳、阳明中风治之,宜桂枝加葛根汤解之。
1700738014
1700738015 唐容川:此脉紧,是应大肠中有燥屎结束之形也,故必潮热。凡仲景所言潮热,皆是大肠内实结,解为太阳实邪,非也。仲景脉法,如脉紧者,必咽痛,脉迟身凉,为热入血室,皆与后世脉诀不同。
1700738016
1700738017 舒驰远:此条据脉,不足凭也。况脉紧与潮热,脉但浮与盗汗出,皆非的对必有之证也。若阳明病潮热发作有时者,当审其表之解与未解,胃之实与不实,而治法即出其间。若盗汗出者,又当视元气之虚否?里热之盛否?更辨及其兼证,庶几法有可凭,否则非法也。
1700738018
1700738019 冉雪峰:上句浮而紧,浮紧并言,要着重到而字意义;下句但浮,除紧单言,要着重到但字意义。盖太阳的浮,浮在阳明之外;阳明之浮,浮在太阳之内。太阳的紧,是外的闭塞太深;阳明的紧,是内的鼓荡得势。紧为有力,惟紧乃浮;浮而无力,但浮不紧。观上192条脉紧则愈,紧仅训寒,安能奄然发狂,濈然汗解?这个紧字,与本条紧字,遥遥相应,同是阳明正旺,体工兴奋象征。就其脉浮的兼紧不兼紧,即可看出阳明正阳的旺不旺。以脉定证,以证诊脉。曰必潮热,曰必盗汗,上必字,必于阳明气旺;下必字,必于阳明气弱。潮热为阳明主证,盗汗非阳明主证。论文气,是以上截形出下截;论书理,又是以下截陪衬上截,文既古奥,义又渊微,解人难索。舒驰远辈见其小,而未见其大,见其浅,而未见其深,呓语喃喃,其何足怪!本阳明篇脉浮而紧凡三见:189条脉浮而紧,兼有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等热象;221条脉浮而紧,亦有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等热象,合此条鼎足而三,均浮不主外,紧不主寒,逻辑比例,信而有征。脉法不外乎脉理,脉理可包乎脉法。脉法以脉论脉,在识别上讲规律;脉理合病合证论脉,在矛盾上求真理。学者必由脉法求到脉理,由脉理活用脉法,庶可以解此等辨脉条义,庶可以解伤寒全书辨脉条义。
1700738020
1700738021 [按语] 柯氏提出“分经辨脉,勿专据脉谈证”,冉氏主张“脉理合病合证论脉”,皆深得仲景脉学精髓,极有参考价值。《金鉴》既怀疑盗汗为自汗之误,又认为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之邪未罢,主张用麻黄加葛根汤;认为脉浮不紧是太阳中风之邪未罢,主张用桂枝加葛根汤。似乎独具创见,实则极为悖谬,首先误在不知分经辨脉,把浮脉与浮而紧的脉专属之太阳,从而引申为太阳之邪未罢;补充出辛温解表方剂,更是错上加错,阳明热实证,怎么能用麻桂辛温发汗,况且所说的麻黄加葛根汤,论中并无此方,纯出于杜撰。这样的注释,实在害人不浅,必须提高认识,切忌盲从。唐氏对脉紧的分析比较合理,可供参考。至于舒氏的完全否定,咎在过分自是,冉氏已辟其非,不再赘举。
1700738022
1700738023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
1700738024
1700738025 [语译] 阳明病,口中干燥,但是仅想以水漱口,并不想咽下去的,这必然要鼻子衄血。
1700738026
1700738027 [提要] 阳明病鼻衄的先兆。
1700738028
1700738029 [浅释] 阳明里热伤津,口中大多干燥,然必大渴引饮,治宜清阳明气分之热,如白虎汤,甚则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本条口中干燥,却不大渴引饮,仅是以水漱口,而不欲下咽,这不是阳明气热伤津,而是邪入营血,血被热蒸,营阴上潮,所以口虽干燥而但欲漱水,不欲下咽。血被热灼,势必上溢于清窍,因此推断为“此必衄”。尽管仲景没有明确提出热入营血的病机概念,而实开后世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太阴温病,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的论述,可借为本条的注脚。不过,他说的是太阴温病,似与阳明病有别,其实热入营血的病机是一致的,互勘自明。如果进一步仔细推敲,吴氏所论除突出舌绛而干,可补仲景的不足外,泛言不渴,还不如口燥,但欲漱水,不欲下咽那样描述的具体、细致、深刻。所以吴氏于另外一条直接引用时欲漱口,不欲咽,并加以分析说:“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由此可见,这样朴实的病情记录,是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所谓“必衄”,仅是预断之辞,如能及时地治以清热凉血方法,衄血也是可以避免的。
1700738030
1700738031 [选注] 成无己: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1700738032
1700738033 周禹载:邪入血分,热甚于经,故欲漱水;未入于府,故不欲咽。使此时以葛根汤汗之,不亦可以夺汗而无血乎!此必衄者,仲景正欲人之早为治,不致衄后更问成流与否也。
1700738034
1700738035 [按语] 成氏以经络学说解释阳明病衄血的病理甚是,但认为热在经而里无热,则不全是。本证主要是血分热甚,而不是气分热甚,解以经中热甚迫血妄行,虽有对的一面,但用作本条病理解释,则浮泛而不贴切。果真是经热独盛,则当大渴引饮,而不应是漱口不欲咽。至于里无热,只能当作府证未实,果真是里无热,那就不是阳明热病了。周氏解不欲咽为邪未入府,未免模糊;补充出葛根汤,尤为失当。阳明病而用葛根汤,不啻抱薪救火,非唯不能防止衄血,恐更将促使衄血,而致病情剧变。
1700738036
1700738037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①,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1700738038
1700738039 词解 ①差:音钗去声,指临床症状已经解除,而尚未康复。
1700738040
1700738041 [校勘] “津液”《玉函经》作“精液”。
1700738042
1700738043 [语译] 阳明病,本来是自汗出,医生又重用发汗方法,病证已经差解,还有些微烦不爽适的,这必定是大便干硬未得排解的缘故。因为汗出过多而津液耗伤,肠中干燥,所以使得大便干硬。这时应当询问病人一日小便几次,如果小便本来一日三四次,现在一日只有二次,就可知道大便不久自出。现据小便次数减少,推知津液当还入肠中,所以知道不久必解大便。
1700738044
1700738045 [提要] 阳明病差后微烦的机制与预断大便不久自通的依据。
1700738046
1700738047 [浅释] 本条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明阳明病差解后尚微烦不了了,乃肠中有硬便所致。阳明病外证本有自汗出,医生再用发汗方法,以致津液更加耗伤,而肠中干燥,形成硬便,未能解出,因而仍有微烦而不了了。由此不难看出,微烦由于便硬,硬便一出则微烦自愈,照理滋阴通便当是的对的治法。可是并没有主张马上用药,而是预断大便不久自出,这就意味着可以不药自愈,无需用药。
1700738048
1700738049 二是阐述预断大便不久自通,主要根据大小便的关系,临床所见,小便多的,大便必硬,大便溏泄的,小便必少,因此,此时询问小便次数的多少,特别是前后次数多少的比较,是决诊便硬程度的关键。最后“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则是对预断大便不久自出机理的补充说明。
1700738050
1700738051 [选注] 方中行:差,小愈也。以亡津液至大便硬,是申释上文。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至末,是详言大便出不出之所以然。盖水谷入胃,其清者为津液,粗者为渣滓,津液之渗而外出者则为汗,潴而下行者为小便,故汗与小便出多,皆能令人亡津液,所以渣滓之为大便者,干燥结硬而难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胃中津液足,则大便硬,润则软滑,此其所以必出可知也。
1700738052
1700738053 程郊倩:汗与小便,皆胃汁所酿,盛于外者,必竭于中。凡阳明病必多汗,及小便利必大便硬者,职此重发阳明汗,必并病之阳明也。所以病虽差,尚微烦不了了。所以然者,大便硬故也。大便硬者,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也。此由胃气失润,非关病邪,胃无邪搏,津液当自复,故第问其小便日几行耳。本小便日三四行,指重发汗时言,今日再行,指尚微烦不了了时言,观一尚字,知未差前病尚多,今微剩此未脱然耳,故只须静以俟津液之自还。
1700738054
1700738055 尤在泾:阳明病不大便,有热结与津竭两端:热结者,可以寒下,可以咸软;津竭者,必津回燥释,而后便可行也。兹已汗复汗,重亡津液,胃燥便硬,是当求之津液,而不可复行攻逐矣。小便本多,而今数少,则肺中所有之水精,不直输于膀胱,而还入于胃府,于是燥者得润,硬者得软,结者得通,故曰不久必大便出,而不可攻之意,隐然言外矣。
[ 上一页 ]  [ :1.7007380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