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8403e+09
1700738403 方中行:滑以候食,故为大便硬之诊;疾,里热甚也。然滑疾有不宁之意,不可不知。微者,阳气不充,涩者,阴血不足,故曰里虚也。难治者,气不充则无以为运行,血不足则无以为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1700738404
1700738405 尤在泾:谵语发潮热,胃实之征也。脉滑而疾,则与滑而实者差异矣,故不与大承气而与小承气也。若服一升而转失气者,知有燥屎在胃中,可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此必初硬后溏,不可更与服之,一如前二条(209,238条)之意也。若明日不大便而脉反微涩,则邪气未去,而正气先衰,补则碍邪,攻则伤正,故曰难治,便虽未通,岂可更以承气攻之哉!
1700738406
1700738407 [按语] 以上注家,对谵语潮热是阳明里实,脉微涩为里虚,意见基本一致。但对脉滑而疾的机制,却存在较大分歧,甚至注语前后矛盾,如程氏先说“不知滑疾虽阳盛之诊,然流利不定,终未着实”;继而又说“则前之滑疾,乃虚阳泛上之假象”以至把谵语、潮热都说成由于阳虚。前面的分析较合实际,后面的推理,显然是错误的。柯氏先说“脉滑而疾者,有宿食也,潮热谵语者,下证具矣”,虽然对脉滑而疾的分析不够,但还基本正确;后面又说“此脉证之假有余,小试之而即见真不足”,甚至主张“虚甚者与四逆汤”,就十分谬误了。惟周氏提出“胃气早虚者有之,故一见滑疾,便有微涩之虑”,堪称切中肯綮,可是前面又说“痰结见滑,得热变疾”,又与本证病机不合,未免美中不足。方氏既主张“滑以候食”,“疾,里热盛”,又指出“滑疾有不宁之意”;尤氏指出“脉滑而疾,则与滑而实者差异”,虽较笼统,却比较实际,对于深入理解脉滑而疾的特点,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要之,脉滑而疾,既是实而未甚,又露里虚之机,所以不敢峻攻,而以小承气汤一试再试。及至滑疾一变而为微涩,则里虚之象毕露,正虚邪实,攻邪则伤正;补正则恋邪,因此断为难治。
1700738408
1700738409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1700738410
1700738411 [校勘] 《玉函经》、《脉经》“反”字上有“而”字。《玉函经》无“宜”字。《脉经》“承气汤”上无“大”字,“下之”作“主之”。
1700738412
1700738413 [语译] 阳明病,谵语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肠中必定有燥屎阻结,可能有五六枚。假如食欲如常,则只是大便干硬,燥结尚不太甚。如燥屎已成,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1700738414
1700738415 [提要] 据能食不能食,辨燥结的程度。
1700738416
1700738417 [浅释] 谵语潮热,是阳明燥结的主要见证,但燥结的程度怎样?除了前述给药探试法以外,本条又提出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就是参考病人的进食情况。一般是进食尚能如常,为燥结未甚,只宜小承气汤;如果不能食,则因燥结太甚,而胃气窒塞,非用大承气汤峻攻,不足以下其燥结实滞。所谓“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也是部位概念,实际是指大肠,胃中是不会有燥屎的。末句“宜大承气汤下之”,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句下,不是用于能食便硬,这是不难区分的。
1700738418
1700738419 本证不能食和190条的不能食,在病理上绝对不同。本证是因燥结太甚而致胃气壅塞,食不能下;彼则由于胃中虚冷不能化谷,而不能进食。故本证治宜攻下,而彼则治宜温补,也绝对不能误用。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即是中焦虚寒,误用苦寒攻下,发生呃逆变证的具体实例。这就深切地提示临床辨证必须综合全部病情,作具体分析,方能避免判断错误,从而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1700738420
1700738421 [选注] 喻嘉言:有燥屎则肠胃热结,故不能食;若能食,则肠胃未结,故但硬耳……俱宜大承气汤者,已结者开其结,未结者涤其热,不令更结,同一谵语潮热,故同一治。
1700738422
1700738423 陈修园:《内经》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阳明病,若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满也,胃满则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谵语潮热而能食者,肠满也,肠满则胃无燥屎,故但大便硬耳,俱宜大承气汤。
1700738424
1700738425 张路玉: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盛所致。胃热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故宜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原不为盛,津液不致大伤,大便虽硬,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1700738426
1700738427 周禹载:大承气汤句,宜单承燥屎五六枚来。何者?至于不能食,为患已深,故宜大下;若能食,但硬,未必燥屎五六枚,口气原是带说,只宜小承气汤可耳。
1700738428
1700738429 章虚谷:反不能食者,以胃中原有燥屎阻结也,故宜大承气下之;若能食,则无燥屎,但便硬耳,以无形邪热扰心而发谵语,胃无实结而能食,若下之,宜调胃承气也。
1700738430
1700738431 [按语] 张氏解不能食的病机为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周氏主张大承气句,宜单承燥屎五六枚来,都比较确当。张氏认为大便虽硬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周氏认为便硬只宜小承气汤,周说显较张说为优。章氏虽然也将燥屎与便硬区分开来,但是仍泥定胃中燥屎,解释便硬为胃无燥屎,又说是无形邪热扰心而发谵语,既说无形邪热,又主张宜用调胃承气,未免概念不清。喻注似是实非,谓燥屎与硬便俱是大承气所主,说什么“已结者开其结,未结者涤其热”,岂有未结而用大承气攻下之理。陈注精神与喻氏同,更引经文“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作为理论依据。殊不知《内经》所说是指人体胃肠功能的正常情况,用作病理解释,实属张冠李戴。尤其谬误的是解释“胃满则胃中必有燥屎,肠满则胃无燥屎,真无异痴人说梦。不知仲景所称“胃”,即赅大肠而言,所谓“胃中有燥屎五六枚”,更是指的大肠。陈、章等氏不明此义,所以有此失误,亟宜纠正。
1700738432
1700738433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濈然汗出则愈。(216)
1700738434
1700738435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脉经》“刺期门”上均有“当”字,“写”字成本作“泻”字。
1700738436
1700738437 [语译] 阳明病,下血并有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当刺期门穴,以泻去实邪,如能周身濈然汗出,就可痊愈。
1700738438
1700738439 [提要] 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1700738440
1700738441 [浅释] 太阳篇所载热入血室证三条,均有经水适来适断等情况,可作诊断的参考。本条所述的谵语,头汗出证候,颇与阳明气分燥结证相似,所不同的,仅是大便下血一证,因此下血即成为本证的辨证眼目,也即热入血室与阳明气分燥结证的辨证关键。本证由于邪热入血,血为热迫,故便血;内热蒸腾,故头上汗出;血室隶于肝脉,肝主藏魂,热入而魂为所扰,故谵语。所以也宜治以刺期门法,以泻血分之实邪。如果刺后周身濈然汗出,表明血分之邪转由气分外出,则邪随汗解而病愈。
1700738442
1700738443 [选注] 成无己: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谵语。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汗出也。刺期门以散血室之热,随其实而泻之,以除阳明之邪热,散邪除热,荣卫得通,津液得复,濈然汗出而解。
1700738444
1700738445 张隐庵:此言阳明下血谵语,无分男妇而为热入血室也。下血者,便血也,便血则血室内虚。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而上注于心下,故谵语,此为血室虚热邪内入。但头汗出者,热气上蒸也。夫热入血室,则冲任气热而肝脏实,故当刺肝之期门,乃随其实而泻之之义。夫肝脏之血,充肤热肉,澹渗皮毛,濈然汗出,乃皮肤之血液为汗,则胞中热邪共并而出矣。
1700738446
1700738447 王三阳:此男子亦有之,不比太阳少阳证也。热邪入府中,故迫血下行。亦刺期门者,期门,肝之募,肝主血,刺之以泻实也。
1700738448
1700738449 《金鉴》:妇人病伤寒,经水适至,则有热入血室之证,宜刺期门。男子病伤寒,有下血谵语者,亦为热入血室也。若热随血去,必通身汗出而解矣;若血已止,其热不去,蓄于阳明,不得外越而上蒸,但头汗出而不解者,亦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则亦必通身濈然汗出而愈也。
1700738450
1700738451 柯韵伯: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损伤则无下血之病。惟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盛,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证。血病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谵语必发,要知此非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肝热心亦热,热伤心气,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但头有汗而不能遍身,此非汗吐下法可愈矣。必刺肝之募,引血上归经络,推陈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心得所主,魂有所归,神有所依,自然汗出周身,血不妄行,谵语自止矣。
1700738452
[ 上一页 ]  [ :1.7007384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