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9053
1700739054
程郊倩: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则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求之。无恃转矢气之一端也。病人虽不大便五六日,屎燥未燥,未可知也。但使绕脐痛,则知肠胃干,屎无去路,故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躁发作有时,因矢气攻动,则烦躁发作,攻动究不能去,则又有时伏而不动,烦躁此时亦不作。以此征之,从有燥屎断其不大便,当无差矣,何大承气汤之不可攻也!
1700739055
1700739056
[按语] 张氏认为“发作有时”是随阳明气旺之时而发,虽有一定理由,但不可视为绝对。主要原因当是肠中燥屎不得出,而矢气攻冲,所以时作时止。程氏对此解释,比较恰当,切实可从。关于治疗,二氏均主张可用大承气汤,是符合病情的。
1700739057
1700739058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700739059
1700739060
[校勘] 《玉函经》“又”字作“复”字,“宜”字作“当”字,“与大承气汤”作“宜大承气汤”。
1700739061
1700739062
[语译] 病人心烦发热,汗出之后已经解除。可是病又发作,且像疟疾一样,每至午后定时发热,这是属于阳明里热。脉实有力的,治以下法;脉象浮虚的,治宜汗法。攻下可与大承气汤,发汗可用桂枝汤。
1700739063
1700739064
[提要] 脉证合参以决定汗下治疗。
1700739065
1700739066
[浅释] 病人烦热,是汗解前的情况,又如疟状,是汗解后续发的症状,由于发热有间歇时间,所以说如疟状,其实不是疟疾。因为发热多在日晡前后,类似日晡潮热,于是推断其病机属于阳明。但燥结程度如何?应结合脉象来辨别:如脉象实而有力,标志着燥结已成,就可以治以泻下法;如脉象浮虚无力,是热实未甚而表邪未尽,仍当先用汗法以发其汗。从整个病情来看,本条颇近似太阳阳明并病,正当表里传变之际,所以有偏表偏里的差异,有宜汗宜下的不同。其审证关键主要是脉象的虚实。脉实者里必实,所以宜大承气汤,攻其里实。脉浮虚者,表证未罢,里虽实而未甚,所以宜桂枝汤和营解表。本证也可以说是表里同病而里不虚的,原则上是先表后里,所以应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解表发汗用桂枝汤,只是举例而言,不必拘泥。脉实可与大承气汤,也是举例而言,仍当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用三承气汤。
1700739067
1700739068
[选注] 喻嘉言:病人得汗后,烦热解,太阳经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盖日晡者,申酉时,乃阳明之王时也;发热即潮热,乃阳明之本候也。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方为正阳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而兼太阳,更宜汗而不宜下矣。发汗宜桂枝汤,宜字最妙,见前既得汗而烦热解,此番只宜桂枝和营卫,以尽阳明兼带之邪,断不可误用麻黄汤矣。
1700739069
1700739070
尤在泾:烦热,热而烦也,是为在里。里则虽汗出不当解,而反解者,知表犹有邪也。如疟者,寒热往来如疟之状,是为在表,表则日晡所不当发热,而反发热者,知里亦成实也,是为表里错杂之候,故必审其脉之浮沉,定其邪之所在,而后从而治之。若脉实者,知气居于里,故可下之,使从里出;脉浮而虚者,知气居于表,故可汗之,使从表出。
1700739071
1700739072
[按语] 喻、尤二氏一致认为本证虽属于阳明,而太阳之表邪未尽,所以从脉象上来辨别病势的偏表偏里,然后决定相应的治法。说理都明白晓畅。
1700739073
1700739074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1700739075
1700739076
[校勘] 《玉函经》“屎”字下无“也”字,末句作“大承气汤主之”。
1700739077
1700739078
[语译] 大剂攻下之后,又有六七日不大便,烦躁依然未解,而且腹部胀满疼痛,这是肠内有燥屎的缘故。为什么大下后还会出现这样的证情,是因为本来就有宿食在内的缘故,仍当治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1700739079
1700739080
[提要] 大下之后,只要出现燥屎阻结证候,仍应用大承气汤攻下。
1700739081
1700739082
[浅释] 阳明里实证,大下之后,便通热退,自然向愈。本条提出下后复见里实的一种情况,大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同时烦躁不解,而且腹满胀痛,这是燥屎复结,仍当再进攻下,不可因已用大下而印定眼目,遽尔改弦易辙,反而因循致误。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就是肠有燥屎的确据。关于大下之后,何以会仍有燥屎?当是因这六七日所进的食物,由于传导不畅,糟粕未能排出而滞留肠中,与余邪相合又形成燥屎的缘故,“本有宿食”,就是对燥屎复结原因的说明。当然,是否可以再下,还应以辨证为前提,如果烦不太甚,腹微满不通,那么攻下法就应慎用,尤其是大承气汤。
1700739083
1700739084
[选注] 成无己:大下之后,则胃弱不能消谷,至六七日不大便,则宿食已结不消,故使烦热不解而腹满痛,是知有燥屎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1700739085
1700739086
周禹载:既曰大下,则已用大承气,而邪无不服,是用之已得其当矣。若尚有余邪,复结于六七日之后,则前次之下未为合,则何不成结胸与痞等证乎?仲景推原其故,乃知今日仍有燥屎者,则前日所下者本宿食也。宿食例中,不问久新,总无外邪,俱用大承气。则六七日前大下,既不为误,后邪复归于胃,烦满腹痛,则六七日后之大下,自不可少。不明其理,必至逡巡而不敢下矣,又何以涤胃热乎?
1700739087
1700739088
陈修园:此证著眼在六七日,以六七日不大便,则六七日所食之物,又为宿食,所以用得大承气。
1700739089
1700739090
[按语] 成注简要。陈注对宿食的解释符合实际。周注举误下而致结胸与痞证来比较论证,认为本条大下之后仍可攻下,皆因本有宿食,固然有一定理由,但是,强调“宿食例中,不问久新,总无外邪,俱用大承气”。则未免太凿。宿食仅是形成燥屎的因素之一,不等于就是燥屎,也不一定都要用大承气汤。
1700739091
170073909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①(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1700739093
1700739094
词解 ①喘冒:喘,因实邪壅滞,气息不畅而喘;冒,因浊气上逆,而头目昏冒。
1700739095
1700739096
[校勘] 《玉函经》“燥屎”下有“故”字,“宜大承气汤”句作“大承气汤主之”。
1700739097
1700739098
[语译]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体表时有轻微发热,喘息昏冒不能安卧的,这是因燥屎阻结所致,治宜大承气汤。
1700739099
1700739100
[提要] 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证治。
1700739101
1700739102
[浅释] 燥屎内结,一般是大便不通,本条所举不是大便不通,而是乍难乍易,乍难还容易理解,乍易则非常理可通,既然燥屎阻结,大便怎么能够乍易?这时询问小便的情况,有着重要的辨证价值,根据二便之间的关系,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本证小便不利。则津液能回流入肠,所以燥屎虽结,有时尚能乍易,本条起首即提出“小便不利”,正是突出本证的辨证眼目。有些注家解释乍易为热结旁流,理虽可通,究竟不惬原意。由于燥结而热伏于里,所以仅时有微热;里气壅塞,故气粗喘促;邪浊上干,故头目昏冒;既喘且冒,当然不能安卧。证情虽然疑似复杂,细辨仍不难断定病机的关键是肠有燥屎,因此,必须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实除则喘冒诸证自愈。
[
上一页 ]
[ :1.7007390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