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9251
1700739252
麻子仁丸方
1700739253
1700739254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1700739255
1700739256
[校勘] 《肘后》、《外台》、本方均无“杏仁”。《玉函经》、成本“右六味”下均有“为末,炼”三字。
1700739257
1700739258
[方解] 王晋三: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而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1700739259
1700739260
章虚谷:腑之传化,实由脏气鼓运,是故饥则气馁伤胃,饱则气滞伤脾。胃受邪气,脾反受其约制,不得为胃行其津液而致燥,燥则浊结不行,无力输化,既非大实满痛,故以酸甘化阴润燥为主,佐以破结导滞,而用缓法治之,但取中焦得以输化,不取下焦阴气上承,故又名脾约丸。
1700739261
1700739262
[按语] 本方具有滋燥润肠缓泻作用,方中麻仁、杏仁润肠肃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通便。枳实、厚朴,破气行滞,大黄泻下清热,芍药益脾养阴。本方虽是润肠缓下之剂,但仍兼破结行滞之品,老人或久病,津枯血燥和内无邪热的便秘,还应审慎使用。王、章二氏对方义的解释,均较精当,有助于理解。
1700739263
1700739264
[医案选录] 徐。能食,夜卧则汗出,不寐,脉大,大便难,此为脾约。麻仁丸一两,作三服,开水送下。(录自《经方实验录》)
1700739265
1700739266
按:胃中有热,则能食,脉大;邪热扰阴,则夜卧汗出而不寐;脾阴不足,则肠燥大便难。见证虽与条文所述不尽相同,但胃强脾弱的病机则完全一致,所以亦用麻子仁丸。
1700739267
1700739268
以上条文(244~247)内容大意:
1700739269
1700739270
1700739271
1700739272
1700739273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①,蒸蒸发热②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1700739274
1700739275
词解 ①发汗不解;指用发汗法后病仍未愈,不是太阳表证未解。
1700739276
1700739277
②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蒸笼中热气向外蒸腾一样。
1700739278
1700739279
[校勘] 《外台秘要》“发汗”作“发其汗”,《玉函经》同,“蒸蒸”下并有“然”字。《脉经》无“调胃”两字。
1700739280
1700739281
[语译] 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病仍不愈,身上发热如蒸,这是邪传阳明胃肠,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1700739282
1700739283
[提要] 太阳转属阳明的证治。
1700739284
1700739285
[浅释] 太阳病用发汗法,照理当汗出病解,可是却蒸蒸发热,这是表邪传里,化热成实的征兆。因此,断为属胃,随证转方,自以调胃承气汤为的治。因为蒸蒸发热,是阳明热实证的主要热型之一,所以特举出以作辨证的依据,他如腹满、便秘、烦躁等比较常见的里实证,虽然没有提及,也是不难推知的。
1700739286
1700739287
[选注] 方中行:此概言阳明发热之大意,三日,举大纲言也。蒸蒸,热气上行貌,言热自内腾达于外,犹蒸炊然,故曰属胃也。
1700739288
1700739289
成无己:蒸蒸者,如热熏蒸,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1700739290
1700739291
程郊倩:何以发汗不解便属胃?盖以胃燥素盛故也。表证虽罢,而汗与热不解也。第征其热如炊笼蒸蒸而盛,则知其汗必连绵濈濈而来,此即大便已硬之征,故曰属胃也。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谵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者,于下法内从乎中治,以其为日未深故也。
1700739292
1700739293
[按语] 各家对蒸蒸发热的解释,均比较清楚,程氏更提出汗必连绵濈濈而来,即大便已硬之征,故曰属胃也,尤有参考意义。
1700739294
1700739295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1700739296
1700739297
[校勘] 《千金翼方》作“腹胀满者,承气汤主之”。
1700739298
1700739299
[语译] 伤寒,用过吐法以后,腹部胀满的,可治以调胃承气汤。
1700739300
[
上一页 ]
[ :1.7007392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