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0221
1700740222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1700740223
1700740224
词解 ①欲吐不吐:是指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1700740225
1700740226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1700740227
1700740228
[校勘] 《玉函经》“若”字下有“其人”两字。“少阴病形”句上有“为”字,“小便白”三字作“所以然”,“制水”作“制溲”,末句“故”字下无“令色”两字。
1700740229
1700740230
[语译]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证,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清长,则少阴病阳虚的证情完全具备。小便清长,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1700740231
1700740232
[提要] 少阴虚寒证的辨证。
1700740233
1700740234
[浅释] 本条分两节讨论。
1700740235
1700740236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1700740237
1700740238
1700740239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证,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证状。栀子豉汤证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证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证,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但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本条的“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可见下利一证是太、少二阴所同,其辨证要点在于口渴与否。太阴属脾家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证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证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证,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证。
1700740240
1700740241
从“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1700740242
1700740243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这更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1700740244
1700740245
[选注] 成无己: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色白,明非里热,不可不察。
1700740246
1700740247
程扶生:此明欲吐不吐、心烦欲寐,自利而渴为少阴证,又当以小便之色辨其寒热也……盖欲吐心烦,自利而渴,有似传经热邪,若小便黄赤,即是热证,今小便色白,是下焦虚寒,不能克制寒水之气,故令溺白,当用温法,而不当寒下也。
1700740248
1700740249
周禹载:欲吐矣,复无所吐,心烦矣,又倦怠嗜卧,此皆阴邪上逆,经气遏抑,无可奈何之象。设此时投以温经之剂,不几太阳一照,阴霾顿开乎!乃因循至五六日之久,邪深于内,势必利而且渴。然渴者,非少阴有热也,虚故引水自救,吾知渴必不为水止,利且不为便消,则是饮水终难自救,小便不因利短也;其色必白,少阴纯阴之象,无一不备,总由下焦既虚,复有寒邪,遂令膀胱气化亦属虚寒,证之危殆,更何如耶!
1700740250
1700740251
舒驰远:《经络考》云:舌下有二隐窍,名曰廉泉。运动开张,津液涌出,然必借肾中之真阳为之熏腾,乃足以上供。若寒邪侵到少阴,则真阳受困,津液不得上潮,故口渴,与三阳经之邪热烁干津液者,大相反也。
1700740252
1700740253
恽铁樵:小便白,疑白字当作清字解,魏荔彤释作尿色淡白,是清而不黄赤之谓,就经验上言,溲清是下焦无热,与经文下焦虚寒义合,若溲白如乳汁,反是热矣。
1700740254
1700740255
[按语] 成、周两氏所论少阴下利的机转,切当可从。舒氏用经络学说及气化关系,说明口渴原因,亦颇中肯。程氏强调以小便之色辨其寒热,以及恽氏对小便色白的解释,符合临床实际,都有参考意义。
1700740256
1700740257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1700740258
1700740259
[校勘] 《脉经》“亡阳”作“无阳”。《玉函经》“反汗出”上有“而”字,下无“也”字。
1700740260
1700740261
[语译] 病人的脉搏,尺寸部都见紧象,身上反而出汗的,是亡阳的现象,这属于少阴病,按理应当有咽痛及吐泻等症状。
1700740262
1700740263
[提要] 辨少阴亡阳的脉证。
1700740264
1700740265
[浅释] 脉紧主寒,脉阴阳俱紧,则为寒邪已直侵少阴。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是浮而紧;少阴病,脉阴阳俱紧,是沉而紧。阴证本不当有汗,现在反见汗出,这是阴寒太甚,阳虚不能固外而从外脱的现象。里寒盛而阳外脱,所以当有吐利咽痛等情况发生。因少阴脉循喉咙,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嗌,则咽痛,阴盛于内,中阳不守,则上吐下利。
1700740266
1700740267
少阴病既吐且利,阴寒已盛,若再见咽痛汗出,亡阳之变即在顷刻,此时应急投大剂姜附以回阳固脱,若因循失治,那是非常危险的。
1700740268
1700740269
本证咽痛,由于阴寒极盛,虚阳上浮所致,大多不红不肿,和实证咽痛完全不同,切不可治以清热利咽等通套药方,也不需要单独治疗,得姜附回阳以后,火归本位,则咽痛亦自能痊愈。
1700740270
[
上一页 ]
[ :1.7007402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