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0639e+09
1700740639 词解 ①息高:息指呼吸,高指吸气不能下达。即呼吸浅表的意思。
1700740640
1700740641 [语译] 少阴病,到了六七日,呼吸浅表,不能下达胸腹的是死候。
1700740642
1700740643 [提要] 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的死证。
1700740644
1700740645 [浅释] 息高是呼吸浅表,不能下达胸腹,呈吸气少、呼气多的一种病态。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少阴病六七日而见息高,是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上下离决的现象,所以为死证。
1700740646
1700740647 [选注] 程郊倩: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生死者最巨。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死虽成于六七日之后,而机自兆于六七日之前,既值少阴受病,何不预为固护,预为隄防,迨今真阳涣散,走而莫追,谁任杀人之咎!
1700740648
1700740649 柯韵伯:气息者,乃肾间动气,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蒂,三焦生气之原也。息高者,但出心与肺,不能入肝与肾,生气已绝于内也。
1700740650
1700740651 舒驰远:能于六七日之前用真武、附子等汤,加胡巴、故纸收固肾气等药,当不有此。
1700740652
1700740653 [按语] 息高多见于肾气衰绝之危候,程氏提出其机兆于未发病之前,最堪注意。舒氏更补充出治疗用药,皆符合见微知著,治未病之旨,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事预防,有积极意义。
1700740654
1700740655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1700740656
1700740657 [校勘] 《玉函经》无“至”字。
1700740658
1700740659 [语译] 少阴病,脉搏微细而沉,精神委靡,只想睡觉,身上汗出,心里不烦,却想呕吐,到了五六日以后,又增加了下利,烦躁,不能安卧的现象,这是死候。
1700740660
1700740661 [提要] 少阴病失治,阴阳离决的死证。
1700740662
1700740663 [浅释] 脉微细沉,但欲卧,自欲吐,是少阴虚寒证的一般情况。论中云:“阴不得有汗。”今汗出不烦,显是阳气外亡而无力与阴邪抗争,此时一线残阳,已达欲绝阶段。当此时机,急用辛热回阳,尚恐不及,何况迁延至五六日之久,以致阳气愈虚,阴寒邪气愈盛,出现自利、烦躁,不得卧寐的证候,表明病情在急遽恶化。阴盛而阳脱于下则利,阳极虚不能入于阴,则见烦躁不得卧寐,阴盛阳脱,正不胜邪,阴阳离决,故主死。
1700740664
1700740665 [选注] 喻嘉言: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之本证也。汗出不烦,则阳证悉罢,而当顾虑其阴矣。乃于中兼带欲吐一证,欲吐明系阻邪上逆,正当急温之时,失此不图,至五六日自利有加,复烦躁不得卧寐,非外邪至此转增,正少阴肾中真阳扰乱,顷刻奔散,即温之亦无及,故主死也。
1700740666
1700740667 程郊倩:以今时之弊论之,病不至于恶寒踡卧,四肢逆冷等证叠见,则不敢温,嗟呼!证已到此,温之何及哉?此诸证有至死不一见者,则盍于本论中要旨,一申详之。少阴病,脉必沉而微细,论中首揭此,盖已示人以可温之脉矣;少阴病,但欲卧,论中首揭此,又已示人以可温之证矣;汗出在阳经不可温,而在少阴宜急温,论中盖已示人以亡阳之故矣。况复有口中和之证,如所谓不烦自欲吐者以互之……则真武,四逆,诚不啻三年之艾矣。不此绸缪,延至五六日,在经之邪,遂尔入脏,前欲吐,今且利矣,前不烦,今烦且躁矣,前欲卧,今不得卧矣,阳虚已脱,阴盛转加,其人死矣。
1700740668
1700740669 [按语] 喻氏、程氏所注,总的意义,均是教人在未下利前,未烦躁不得卧寐前,及早治以回阳救逆,庶免延误病机,造成不治。程氏所述可温之理,尤觉淋漓痛快,可为医家棒喝。
1700740670
1700740671 以上条文(287~300)内容大意:
1700740672
1700740673
1700740674
1700740675
1700740676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1700740677
1700740678 [校勘] 《千金翼方》“脉”字下有“反”字。成本、《玉函经》均作“麻黄附子细辛汤”。
1700740679
1700740680 [语译] 少阴病,初得病的时候,反发热,脉沉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1700740681
1700740682 [提要] 少阴病兼表证的治法。
1700740683
1700740684 [浅释] 少阴病虚寒证本不发热,今始得病即见发热,所以称为反发热。一般来讲,发热为太阳表证,但太阳病应当脉浮,现在却是脉沉,沉脉为少阴里虚,脉证合参,是少阴兼太阳表证,亦即后世所谓少阴与太阳两感证。此为两经兼病,虽有少阴里虚脉候,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程度,所以用温阳发汗,表里同治。如果下利肢厥,则里证为急,治当先温其里,本方即不可用。另外从用药方面推测,本证还当有恶寒无汗等证,少阴与太阳均有恶寒证,文中虽未言及,当是省文。
1700740685
1700740686 何以会太阳与少阴同病?乃阳虚之人感受外邪而病,由于阳气素虚,所以脉不浮而沉;但里阳虽虚,而尚能与外邪抗拒,未全陷入少阴,所以复见发热。以太阳证衡之,已见不足,以少阴证衡之,尚称有余,所以治疗方法,既不同于太阳,也不同于少阴,但又不离乎太阳和少阴,这是本条之特点。
1700740687
1700740688 《太阳篇》92条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本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同样发热脉沉,何以治疗却有不同?细考92条发热头痛脉反沉以下,应有下利清谷等证,虽有表证未解,亦以里虚为急,故用四逆汤以救其里,本条无下利清谷,里虚不甚,而表实无汗,自宜温阳发汗并行。将二条细细合参,即可获得要领。
[ 上一页 ]  [ :1.7007406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