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4789
1700744790
[选注] 成无己: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1700744791
1700744792
方中行:春气上行,万物伏藏者,皆冒土而上出,故病之发于春者,大率宜宣而吐以出之,法天道也。
1700744793
1700744794
张隐庵:春气从下而上,由阴而阳。春宜吐者,以明吐剂亦从下而上,由阴而阳,所以顺春升之气而施治也。愚按一日之四时,乃朝则为春,于少阳气旺之时而服吐药,亦顺天时之大法也。
1700744795
1700744796
程郊倩: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
1700744797
1700744798
《金鉴》: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
1700744799
1700744800
[按语] 各家多以吐法比类春升之气解释,不够全面,《金鉴》同时提出凡有病当吐则吐之,不可一概而论,较符实际。张氏引申朝则为春,那就意味着每天皆有春时,就不必局限于春季了。
1700744801
1700744802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118)
1700744803
1700744804
[校勘] 成本“便止”作“即止”。
1700744805
1700744806
[语译] 大凡服用涌吐的汤药,取得效果后,便当停药,不必将全剂服完。
1700744807
1700744808
[提要] 服吐剂应遵守中病即止的原则。
1700744809
1700744810
[浅释] 凡是攻邪的药物,都应当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引起其他变化。《内经》上说“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正是此意。
1700744811
1700744812
[选注] 成无己: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1700744813
1700744814
张令韶:吐药峻利,过服有损胃气,故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1700744815
1700744816
《金鉴》:凡用吐汤,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过用之,反伤中气,所以不必尽剂也。
1700744817
1700744818
魏念庭:至用汤吐,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犹之发汗不可过多之义。治病如为政,去其太甚耳。盖自有其人正气,渐能消邪而愈。凡治病者必知此,然后为善于治病,更善于养病也。
1700744819
1700744820
[按语] 诸注均平允确当。
1700744821
1700744822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119)
1700744823
1700744824
[按语] 见“太阳篇”166条。“撞”作“冲”,“此为有寒”作“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下有“宜瓜蒂散”四字。
1700744825
1700744826
病胸上诸实,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120)
1700744827
1700744828
[语译] 凡上焦有实邪壅塞,因而胸中闷闷作痛,不能饮食,要叫人按其胸部,而反有涎沫唾出,腹泻一日十多次,脉搏反迟,但寸口脉微滑,这样的病,可用催吐治疗,得涌吐后,下利就会停止。
1700744829
1700744830
[提要] 胸中邪实下利的辨治。
1700744831
1700744832
[浅释] 病胸上诸实,是指上焦有痰涎或宿食等实邪阻塞。根据本条见证,是属痰饮为病。痰涎壅塞上焦,故胸中闷而疼痛,不能饮食;气机闭塞不通,不能从上而下,以致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者,是因天气闭塞则地气不升,邪实在上则水不下输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所致。气机阻滞,肠道不畅,故脉迟;邪实于上,故寸口微滑,与《金匮》所说的“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颇相符合。病证属实,又在上焦,故宜使用催吐治疗。上焦得通,气机通畅,下利即可自止。所用方剂,不外乎瓜蒂散之类。
1700744833
1700744834
[选注] 成无己: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邪在下,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
1700744835
1700744836
程扶生:胸中郁郁而痛,邪不在腹也。不能食,邪上聚而食不下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按之则涎唾转动也。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脉微滑,皆寒痰在胸也。
1700744837
1700744838
张路玉: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微滑者,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
[
上一页 ]
[ :1.7007447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