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5237e+09
1700745237 [按语] 见“太阳篇”44条。“外证未解”上无“有”字,“不可下”后有“也”字,末有“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八字。
1700745238
1700745239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149)
1700745240
1700745241 [按语] 见“太阳篇”131条上半节。末作“因作痞也”。
1700745242
1700745243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150)
1700745244
1700745245 [按语] 见“太阳篇”151条。“脉”前无“病”字,末复有“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八字。
1700745246
1700745247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151)
1700745248
1700745249 [语译] 凡病人阳气偏盛的,大多为热证,误用下法,可致心下痞硬。
1700745250
1700745251 [提要] 阳盛偏热,误下的变证。
1700745252
1700745253 [浅释] 阳盛素质的人,易病热证,但必须是有形邪实,方可用下法;如仅是无形热盛,就只宜清而不可下,假使误下,则热陷于胃而胃气壅滞,所以心下痞硬。
1700745254
1700745255 [选注] 张路玉:阳热证多,即有阳明证见,亦属经证,不可下也。不当下而误下之,则阳邪乘虚内陷,不作结胸,则作痞硬也。
1700745256
1700745257 《金鉴》: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不解则里虚,表热内陷,因作硬也。
1700745258
1700745259 成无己:阳热证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硬。
1700745260
1700745261 [按语] 条文只提“下之则硬”,没有确指部位,因而有心下硬与大便硬的两种不同解释,从热证误下来看,似以心下痞硬的说法为优,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大便硬的可能,还应结合具体情况来作判断。
1700745262
1700745263 本虚,攻其热必哕。(152)
1700745264
1700745265 [按语] 见“阳明篇”194条末二句。
1700745266
1700745267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153)
1700745268
1700745269 [校勘] 成本“必”字上有一“则”字。
1700745270
1700745271 [语译] 阳虚阴盛而大便硬的,误用攻下,必致下利清谷和腹中胀满。
1700745272
1700745273 [提要] 虚寒便硬误下的变证。
1700745274
1700745275 [浅释] 热盛津伤化燥成实的大便硬,固宜下法。但是,由于阳气不煦,阴寒凝滞而致的大便硬,就不可攻下,如误用下法,必阳气愈伤,饮食不化,则下利清谷;阴寒弥漫,则腹中胀满。
1700745276
1700745277 [选注] 成无己: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谷胀满。
1700745278
1700745279 《金鉴》:亡阳阴盛,燥而无热,虽大便硬者,此乃不大便无所苦之硬也。下之则中寒犹盛,故必利清谷腹满矣。
1700745280
1700745281 [按语] 成注大便硬为阴结,颇是;但释无阳为亡津液,则不切。这是两个概念,不应混同。《金鉴》注较符实际。但是释大便硬为不更衣无所苦,与脾约证类比,又欠确当。
1700745282
170074528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硬。(154)
1700745284
1700745285 [按语] 见“太阴篇”273条。“下之”作“若下之”。
1700745286
[ 上一页 ]  [ :1.7007452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