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5257
《金鉴》: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不解则里虚,表热内陷,因作硬也。
1700745258
1700745259
成无己:阳热证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硬。
1700745260
1700745261
[按语] 条文只提“下之则硬”,没有确指部位,因而有心下硬与大便硬的两种不同解释,从热证误下来看,似以心下痞硬的说法为优,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大便硬的可能,还应结合具体情况来作判断。
1700745262
1700745263
本虚,攻其热必哕。(152)
1700745264
1700745265
[按语] 见“阳明篇”194条末二句。
1700745266
1700745267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153)
1700745268
1700745269
[校勘] 成本“必”字上有一“则”字。
1700745270
1700745271
[语译] 阳虚阴盛而大便硬的,误用攻下,必致下利清谷和腹中胀满。
1700745272
1700745273
[提要] 虚寒便硬误下的变证。
1700745274
1700745275
[浅释] 热盛津伤化燥成实的大便硬,固宜下法。但是,由于阳气不煦,阴寒凝滞而致的大便硬,就不可攻下,如误用下法,必阳气愈伤,饮食不化,则下利清谷;阴寒弥漫,则腹中胀满。
1700745276
1700745277
[选注] 成无己: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谷胀满。
1700745278
1700745279
《金鉴》:亡阳阴盛,燥而无热,虽大便硬者,此乃不大便无所苦之硬也。下之则中寒犹盛,故必利清谷腹满矣。
1700745280
1700745281
[按语] 成注大便硬为阴结,颇是;但释无阳为亡津液,则不切。这是两个概念,不应混同。《金鉴》注较符实际。但是释大便硬为不更衣无所苦,与脾约证类比,又欠确当。
1700745282
170074528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硬。(154)
1700745284
1700745285
[按语] 见“太阴篇”273条。“下之”作“若下之”。
1700745286
1700745287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155)
1700745288
1700745289
[按语] 见“厥阴篇”326条。
1700745290
1700745291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156)
1700745292
1700745293
[按语] 见“少阴篇”324条上半节。
1700745294
1700745295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157)
1700745296
1700745297
[按语] 见“厥阴篇”347条。
1700745298
1700745299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158)
1700745300
1700745301
[语译] 外感病,发热头痛,微汗出。误用辛温发汗,就会神识昏糊不识人;误用火熏,就会气喘而不得小便,脘腹胀满;误用攻下,就会短气,小便困难,头痛背强;误用温针,就会引起鼻衄。
1700745302
1700745303
[提要] 气分有热,误用汗、熏、下、温针的变证。
1700745304
1700745305
[浅释] 伤寒,泛指感受外邪而病,举发热头痛微汗出,未提恶寒,说明邪不在表,已转入阳明,虽然里热尚不太盛,但也不可用辛温发汗,火熏、温针都应禁用;未见有形实邪,下法也同样不可使用。假使误用辛温发汗,则伤津助热,热盛神昏,就会人事不清而不识人。如误用火熏迫汗,以火助火,而热势愈甚,上迫于肺而为喘,津液灼伤而小便不利,热壅于内而脘腹胀满。如误用苦寒攻下,反而损伤津气,气伤则短气,津伤则小便难,津气两伤,头背部筋脉失养而滞涩,则头痛背强。如误用烧针,则助热伤络,血从清窍外出而为鼻衄。
1700745306
[
上一页 ]
[ :1.7007452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