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5643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185)
1700745644
1700745645
[校勘] 成本“下之解”作“下解之”。
1700745646
1700745647
[语译] 伤寒病瘥以后,脉沉有力,脉沉,标志着内有实邪,用下法可解,宜用大柴胡汤。
1700745648
1700745649
[提要] 病后内实,宜用下法。
1700745650
1700745651
[浅释] 伤寒后,指病解以后,此处只提出脉沉,作为内实用下的根据,是不符实际的,一定还有其他见证,这从“差后劳复篇”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得到印证。由此可见,发热当是必具见证,可能还有“心下急,郁郁微烦”以及胸中痞硬,喜呕等证,所以治宜大柴胡汤和解兼下。
1700745652
1700745653
[选注] 成无己:伤寒后为表已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以下内实。《经》曰: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1700745654
1700745655
张隐庵:伤寒后,则大邪已去,正气外出,今脉沉者,正气不能外出,邪气内实也。故下解之,宜大柴胡汤,邪实从肠胃而解,正气从肌表而出也。
1700745656
1700745657
《金鉴》:伤寒后不解,脉沉,沉而有力者,内实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故取大柴胡两解之也。
1700745658
1700745659
黄坤载:脉沉,沉者,少阳之经郁逼阳明之府也,故宜大柴胡汤,外散甲木之邪,内泄戊土之郁,表里双解,故曰下解。缘少阳经气不舒,逼侵胃腑,胃热而郁不得外达,故脉气沉沉而郁荡也。
1700745660
1700745661
[按语] 张注比较空泛,黄注提出少阳之经郁逼阳明之府,当是由大柴胡汤引申而来,把沉说成脉沉沉,乃误将原文脉沉和沉者两个沉者联接在一起,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仅据脉沉,反映不出少阳证候。成注虽简,联系《论》中瘥以后更发热的原文,却颇切要,足以补充本条单言脉沉的不足。《金鉴》提出“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尤为具体,密切联系实际,有助于临床辨证。要之,临床辨证,必须脉证合参,《论》中举脉略证的条文颇多,旨在突出脉的特征,并不是要求只据脉象,不须结合其他证情。有些注家单纯依据脉象分析病机,是不符辨证精神的。
1700745662
1700745663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186)
1700745664
1700745665
[按语] 见“阳明篇”252条。但无“大柴胡”三字。
1700745666
1700745667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187)
1700745668
1700745669
[按语] 见“太阳篇”94条。删去“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十字,与“若欲下之”四字。改“宜调胃承气汤”为“宜大柴胡汤”。
1700745670
1700745671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188)
1700745672
1700745673
[校勘] 成本“可下之”作“可以下之”。
1700745674
1700745675
[语译] 两手脉象皆弦而迟的,必然伴有心下痞硬;若脉象大而紧的,不仅热盛于外,而且里有实邪壅滞,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1700745676
1700745677
[提要] 据脉参证,确定是否可以攻下。
1700745678
1700745679
[浅释] 脉双弦主饮,脉迟主寒,今脉双弦而迟,证见心下硬,当是脾胃之阳不足,寒饮凝聚结于心下而为痞硬,自然非下法所宜。设脉大而紧,大为阳盛于外,紧主邪实于里,所谓阳中有阴,似指阳热亢盛,里气壅滞,所以可用下法,而与大承气汤。
1700745680
1700745681
[选注] 《金鉴》: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弦脉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木刑土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心下硬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证也。若脉大,按之紧,是阳有余而阴亦实也,乃有余之硬,非胃伤之比,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也。
1700745682
1700745683
成无己:《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脏。”脉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硬。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汤以分阴阳。
1700745684
1700745685
张隐庵:此申明大承气汤之下,内而能外,降而能升,活泼而引伸之,以终可下之义。脉双弦者,两手之脉状如弓弦;迟者一息三至。双弦而迟,主邪气盛,正气虚,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气盛,故脉大,寒邪盛,故脉紧,大而紧,主阳热外盛,而寒邪内入,故阳中有阴也。夫心下硬,则上气内逆,阳中有阴,则正邪相持。邪从内解,而正从外出,故曰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夫合脉证而论,皆不当下;今日可以下之者,言气机环转,内而后外,降而后升,即欲下之,亦无不可,所谓圆通之士,方可言医,故为活泼引伸之说,此天运旋转之元机,治道神明之通变也。
1700745686
1700745687
黄坤载:心下硬者,虽关与寸平,然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脉双弦而迟者,是胆经郁塞,降令不遂,必心下痞硬。若脉大而紧者,是阳明胃中有未消之谷,外为胆经郁遏,里不能容,而表不能达,故浮大而紧涩也。此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泄其宿食也。
1700745688
1700745689
[按语] 本条阳中有阴的含义,颇难理解,注家意见纷歧,成氏释脉大而紧,以紧为寒,改阳中有阴为“阳中伏阴”,并提出脉双弦而迟为“阴中伏阳”,似乎概念明确,实是模糊影响,试问“紧则为寒”,怎么能用大承气汤?张氏在成注的基础上,提出脉大而紧,主阳热外盛,而寒邪内入,自知于理难通,又强为之说“今曰可下者,言气机环转,内而后外,降而后升,即欲下之,亦无不可”等等理由,最后又自作评价:“故为活泼引伸之说,此天运旋转之元机,治道神明之通变也。”确实令人感到高深莫测,奥妙无穷。然而“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惨痛教训,难道不应该牢牢记取。要之,成氏、张氏对本条注释的错误,其主要根源是泥定紧脉主寒,殊不知《论》中紧脉也可见于热证、实证,如151条“紧反入里,则作痞”的热痞证,135条“脉沉而紧”的热实结胸证等,任何一种脉象,都有寒热虚实之辨,都应该与证情合参,作具体分析,这是仲景脉学的特色和真谛。再则,阴亦不是专指寒,就表里来说,表属阳,里为阴,因此,《金鉴》释阳中有阴,为“阳有余而阴亦实,乃有余之硬,非胃伤之比”,则比较符合实际。至于黄氏以表里与胆胃来解释本条的脉证病机,也于理可通,可备参考。
1700745690
1700745691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189)
1700745692
[
上一页 ]
[ :1.7007456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