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2169
1700752170
1. 热邪在肺
1700752171
1700752172
(1)温热壅肺
1700752173
1700752174
【临床表现】 身热恶热,汗出口渴,咳喘气急,甚则鼻翼扇动,胸胁满闷,痰白黏稠或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1700752175
1700752176
【病机分析】 温热邪气内壅于肺则发热,热盛于里而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热伤津液,则口渴。邪热壅肺,肺失宣降,则咳喘。鼻为肺之外窍,呼吸急迫则鼻扇。肺气壅塞,气机不能宣达,故胸胁满闷。热灼肺津,炼液为痰,痰阻气机,故咳喘之中又见黄、白稠痰。舌红苔黄,脉数均主里热,脉滑主痰盛。
1700752177
1700752178
【治法】 清宣肺热
1700752179
1700752180
【方药】 麻杏石甘汤(《温病条辨》)
1700752181
1700752182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1700752183
1700752184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内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1700752185
1700752186
【方论】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发汗;石膏得麻黄,则功专于清泄肺热。二者相伍,而成辛寒之剂。方中更用杏仁降肺气,以助麻黄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诸药。
1700752187
1700752188
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咳喘痰黄者可加黄芩、贝母、瓜蒌,喘甚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鱼腥草、前胡,以增强清肺化痰平喘之力。
1700752189
1700752190
【文献选录】
1700752191
1700752192
“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八条》)
1700752193
1700752194
【按语】 “喘咳息促”乃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所致。“吐稀涎”一句,吴氏在分注中自注云:“涎稀,知非劳伤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无痰而喉哑可比”,可见,吴氏所说之“吐稀涎”,是与劳伤久咳及火邪化燥的燥痰相鉴别,吴氏所谓之“热饮”,并非痰饮清稀之谓,而是指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乃肺热壅盛之候。“喉哑”是痰热阻肺,金实不鸣的结果。
1700752195
1700752196
麻杏石甘汤证本属肺之气分证候,病在上焦。吴氏将其列入下焦篇中,是与小青龙汤证对照而论。
1700752197
1700752198
【验案】 例一:温热壅肺(肺炎)
1700752199
1700752200
孔某男 20岁 1960年2月18日初诊
1700752201
1700752202
发热3~4日,体温38.7℃,头痛恶寒,胸痛咳嗽,阵阵汗出,胸闷气促作喘,痰黄黏稠,大便两日未行,舌红苔黄根厚糙老且干,两脉洪滑且数,心烦口干且渴。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此属风温蕴热,肺气壅塞,升降失和之证。用清宣肃化方法,防其增重,饮食当慎。
1700752203
1700752204
苏叶子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25克 生甘草6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3克 甜葶苈3克 黛蛤散(包)12克 芦根25克 二剂
1700752205
1700752206
二诊 1960年2月21日
1700752207
1700752208
前药服二剂后,身热退而咳喘皆减,胸痛未作,痰吐略爽,其色亦浅,舌苔黄厚渐化,大便甚畅,两脉弦滑,数势大减。热郁已解,滞热较轻,肺气已畅而升降渐调,再以前方加减,饮食荤腥仍忌。
1700752209
1700752210
前胡3克 杏仁10克 黄芩10克 浙贝母12克 苏叶子各3克 莱菔子6克 黛蛤散12克(布包)冬瓜子30克 茅芦根各30克 二剂
1700752211
1700752212
三诊 1960年2月24日
1700752213
1700752214
前药又服二剂之后,身热咳喘皆愈,夜寐甚安,咳嗽吐痰甚少,两脉仍属弦滑,二便如常,经透视两肺纹理略粗,肺炎基本吸收,比前大有好转,再以清肃疏化。
1700752215
1700752216
前胡3克 杏仁6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炙杷叶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芦根25克 焦三仙各10克 二剂
1700752217
1700752218
又服上方两剂之后,一切均属正常,又休息五天上班工作。
[
上一页 ]
[ :1.7007521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