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2219e+09
1700752219
1700752220 例二:肺炎误治
1700752221
1700752222 邢某男 7岁 1963年4月28日初诊
1700752223
1700752224 发热咳嗽,面目俱赤,舌苔黄厚,口干渴饮,大便两日未行,夜间咳嗽甚重,小便黄少,两脉弦数有力。前天曾服某医开中药方: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生姜3克、大枣2枚 一剂。药后身热加重,体温40℃,咳嗽喘逆,痰中带血,神志有时不清,咽痛且肿,扁桃体白腐肿大,今查血常规白细胞12000/mm3(12×109/L),尿无异常发现,X线透视:两肺纹理粗糙,符合支气管肺炎现象。此风温蕴热在肺,胃肠食滞蕴蓄,本当清肃化痰兼以导滞,误用辛温发汗方法,以热治热,诸症蜂起,有逆传心包之势,姑以凉膈泄热,兼以通腑,仿凉膈散之意。
1700752225
1700752226 薄荷2克(后下) 前胡6克 黄芩10克 生石膏20克 钩藤6克 莱菔子6克 紫雪丹1.5克(分冲) 羚羊角粉0.6克(分冲) 一剂
1700752227
1700752228 二诊 1963年4月30日
1700752229
1700752230 药后身热渐退,咳喘大减,痰血未吐,神志已清,昨夜安寐一宵,今晨大便一次,色深且黏,恶臭难闻,病势已衰。但舌根苔黄略厚,咽微作痛,温邪滞热减而未净,再以肃降化痰,清解化滞之法,忌食油腻荤腥,甜黏糖果也慎。
1700752231
1700752232 前胡3克 杏仁10克 川贝母3克 钩藤10克 黄芩6克 瓜蒌仁15克 莱菔子6克 鲜梨一枚(连皮去核切片) 二剂
1700752233
1700752234 三诊 1963年5月2日
1700752235
1700752236 身热已退净,体温36.7℃,咳嗽喘逆未作,痰血未吐,今日透视正常,查血常规白细胞6700/mm3(6.7×109/L),尿正常。两脉细小且滑,舌苔已化净,大小便正常,嘱慎食一周,可上学。
1700752237
1700752238 【按】 小儿肺炎,有寒有热,初起因风寒犯肺,当以辛温发汗;若初起是风热犯肺,绝对禁用辛温解表,否则就会形成“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严重证候。本例就是立春以后,风温犯肺,兼有滞热,本应辛凉疏化,反用麻、桂发汗,违背了“温病忌汗”这一条基本原则,结果诸症蜂起。改用表里双解的凉膈散,并加紫雪丹以泄里热,羚羊粉以凉血分,三剂而热退血止,扭转了病机,充分说明了“温病忌汗”的道理。
1700752239
1700752240 (2)肺热成痈
1700752241
1700752242 【临床表现】 发热,咳喘,咳吐脓臭痰,甚则痰中带血,胸背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1700752243
1700752244 【病机分析】 本病多因风热外袭,痰热内结所致。《黄帝内经》:“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就是指的这个道理。痰热壅肺,则发热。肺失清肃,则咳喘。热盛肉腐,则成痈而化脓血。痰热阻肺,气血运行不畅,则胸背疼痛。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象。
1700752245
1700752246 【治法】 清肺涤痰,逐瘀排脓
1700752247
1700752248 【方药】 苇茎汤合桔梗汤
1700752249
1700752250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1700752251
1700752252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薏苡仁半升 瓜瓣半升 桃仁三十枚
1700752253
1700752254
1700752255 右(上)四味,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1700752256
1700752257 桔梗汤 《金匮要略方论》
1700752258
1700752259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1700752260
1700752261 右(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1700752262
1700752263 【方论】 方中苇茎(即芦根)清泄肺热为君药。薏苡仁清利湿热排脓为臣药。更佐以瓜瓣祛痰排脓。桃仁活血逐瘀。此四药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不论肺痈将成或已成均可服之。将成者服之,可促其消散,已成者服之,可使脓痰瘀血排出体外。加入桔梗不但止咳,更有祛痰排脓之功。配入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1700752264
1700752265 根据我们临床经验:肺痈脓已成,咳吐大量脓血臭痰者,可于上方中加入银花、连翘、黄芩、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赤芍等,以增强清热祛痰,逐瘀排脓之效。
1700752266
1700752267 【文献选录】
1700752268
[ 上一页 ]  [ :1.700752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