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110
1700753111
【病机分析】 本证乃热迫大肠,津液下渗之候。里热盛而津伤,故身热口渴。大肠热盛,又不燥结成实,而迫津液与粪便一同下渗,则泻利频繁,大便黄臭而稀,正如《内经》所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热邪下迫,故肛门灼热。热邪上蒸,则舌苔黄。里热鼓动气血,故脉数。
1700753112
1700753113
【治法】 清热止利
1700753114
1700753115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1700753116
1700753117
葛根半斤(三钱) 炙甘草二两(一钱) 黄芩三两(三钱) 黄连三两(三钱)
1700753118
1700753119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700753120
1700753121
【方论】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表证未解,误用下法,邪热内陷,而成协热下利之剂。温病热迫大肠,泻利频繁,用之疗效亦佳。
1700753122
1700753123
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生津止渴,升清气而止泻利。黄芩、黄连清热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合诸药。
1700753124
1700753125
本证与热结旁流均有下利,且均气味恶臭。然热结旁流是大肠燥热,内有燥屎,津液下渗,故见下利稀水而腹满痛拒按。本证无燥屎内结,而是肠热下迫,大肠津液与粪便一齐渗下,故大便黄臭而稀,内有粪便,二者病机不同,治法亦异。
1700753126
1700753127
【验案】 肠热下痢
1700753128
1700753129
方某男 4岁 1937年4月15日初诊
1700753130
1700753131
麻疹透见四日,昨日大便作泄,日行五六次,便中带有脓血,身热较甚,体温38.4℃,神志欠佳,腹中作痛,大便气坠不畅,家属焦急特甚,故夜间来寓求医。
1700753132
1700753133
望之遍体麻疹透发甚佳,体温38.5℃,两手指纹色紫至气关,两手脉象滑数有力,尺部滑实,舌苔黄厚。小便短少,观其大便色深黄黏稠,似带脓血,腹中微痛,仍时咳嗽,夜间不能安静睡眠,手足心灼热特甚。此温热卫营合邪,疹毒特重,病中饮食失当,胃肠积滞蕴郁化痢,属麻疹合并痢疾之证。治须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泄化其滞,切不可再予饮食,必须慎食忌口,否则因循增重,而导致本不胜病。嘱病儿之母,一定只吃素稀粥,俟烧退痢愈始可逐渐增些饮食,否则仍变坏证,莫谓言之不喻也。
1700753134
1700753135
荆穗炭3克 葛根1.5克 黄芩4.5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焦山楂6克 二剂
1700753136
1700753137
二诊 1937年4月17日
1700753138
1700753139
身热渐退,体温37.8℃,神志甚佳,麻疹似将透齐,昨日大便三次,后坠沉重已减,大便仍黏色深,腹痛亦有好转,两手指纹紫色较淡,已降至风关,两手脉象滑数,咳嗽较前大减。麻疹透齐已还,胃肠积滞渐化,舌苔黄厚渐轻,再以疏调胃肠,兼以导滞。
1700753140
1700753141
荆穗炭3克 葛根1.5克 黄连3克 赤芍6克 黄芩3克 炙甘草3克 焦山楂6克 二剂
1700753142
1700753143
三诊 1937年4月20日
1700753144
1700753145
身热已退净,体温36.5℃,麻疹已愈,腹泄未作,昨日大便已正常,仅一次,夜间睡眠甚佳,指纹已降至风关,脉象濡滑。疹邪已愈,胃肠滞热亦轻,再以调理胃肠,以善其后,饮食寒暖千万小心,忌生冷荤腥之物。
1700753146
1700753147
蝉衣3克 僵蚕3克 黄连3克 焦麦芽6克 炙草3克 二剂
1700753148
1700753149
四诊 1937年4月23日
1700753150
1700753151
诸恙皆愈,眠食如常,体温36.6℃,指纹脉象皆如常。停药慎食二周,避风凉,慎起居,以清淡饮食为消息。
1700753152
1700753153
【按】 疹痢并病,皆属滞热,治之必以祛热导滞为主,俟滞热祛,蕴热轻,疹必透,切不可用辛宣透发,也不可急于猛攻,否则影响疗效,迟延愈期。
1700753154
1700753155
9. 气热动风
1700753156
1700753157
1700753158
【临床表现】 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弦数有力;或日晡潮热,汗出渴饮,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起芒刺,脉沉弦有力,并见手足,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1700753159
[
上一页 ]
[ :1.700753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