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3377e+09
1700753377 【按语】 第①条吴氏论温毒之证颇详,治以普济消毒饮亦恰当。其去柴胡、升麻之由,吴氏于本条分注中自注云:“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引经,亦甚愚矣”。根据我们的经验:如大头瘟头面红肿热痛,热毒极重者,以去柴胡、升麻为宜,防其升散之弊。若痄腮两腮肿硬者,可用柴胡、升麻,取其引经及解毒之功。临证化裁,不必拘泥。
1700753378
1700753379 初起一二日去芩、连之由,吴氏于本条分注中亦自注云:“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头瘟、痄腮初起,有以卫分证为主者,当以清解表邪为主。但温毒之邪,非一般温热病邪可比,其来势迅猛,大多初起即见卫气同病,不但表有寒热,而且里热也盛,表里俱急,故宜表里双解。如初起里热盛者,芩、连亦可用之。
1700753380
1700753381 吴氏又于普济消毒饮原方中加入芥穗、银花,是取其透热散邪之力。加苇根取其生津止渴之功。
1700753382
1700753383 第②条外用水仙膏方,因其药毒性过大,刺激皮肤,反易更生他变,似以不用为佳。
1700753384
1700753385 【验案】 例一:痄腮
1700753386
1700753387 黄某男 7岁 1978年4月5日初诊
1700753388
1700753389 发热2天,体温37.8℃,头痛寒热不重,昨天开始两侧耳下腮腺肿痛,舌红咽痛不肿,两脉浮滑且数,微有咳嗽,夜间睡眠不安,大便略干,小便赤黄。风温郁热上扰,势成痄腮,用宣郁疏风,防其逆传入里,饮食当慎。
1700753390
1700753391 薄荷6克(后下) 前胡6克 炒牛蒡6克 片姜黄6克 酒炒黄芩6克 浙贝母6克 僵蚕6克 蝉衣3克 元参10克 马勃3克 芦根20克 二剂,并嘱热敷两腮,早晚各30分钟。
1700753392
1700753393 二诊 1978年4月8日
1700753394
1700753395 前药二剂之后,两腮肿势较增而疼痛大减,身热渐退,体温37.3℃,两脉滑数,舌红咽痛皆减,大便已通。风温郁热已透,改以清热解毒方法,仍当静卧休养,饮食当慎。
1700753396
1700753397 旋覆花6克 前胡6克 连翘6克 片姜黄6克 僵蚕6克 元参10克 板蓝根10克 马勃3克 焦三仙各6克 二剂,仍热敷两腮,早晚各30分钟。
1700753398
1700753399 三诊 1978年4月11日
1700753400
1700753401 身热已退净,两脉数象已差,两侧腮腺肿势已退,转为正常。温邪蕴热已解,再以活血通络,清化折热。仍宜静卧休息一周,防引起睾丸炎症。
1700753402
1700753403 例二:痄腮误治
1700753404
1700753405 张某女 40岁 1978年3月20日
1700753406
1700753407 从3月12日头痛咳嗽,微有寒热,咽微痛,两侧腮腺作痛。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3月15日曾服安宫牛黄丸二丸,并注射消炎针剂。自17日始,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小便短少,头晕周身酸痛,已不能转动,即来我处门诊,曾化验小便,无异常发现。风温蕴热在肺卫,发为寒热头痛,本当疏和宣化,今反误服安宫牛黄丸寒凉之品,卫气不宣,湿邪遏阻,三焦不通,故面目一身浮肿。热郁于内,不得外解,故两侧腮腺疼痛加重。胸阳为湿邪所遏,气机为寒凉抑郁,必须用辛宣以开其郁,活络兼祛其湿,防其增重。
1700753408
1700753409 苏叶梗各6克 淡豆豉10克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杏仁10克 半夏曲10克 草蔻3克 黄芩6克 大腹皮6克 三剂
1700753410
1700753411 二诊 1978年3月23日
1700753412
1700753413 前药服后,遍体汗出,身热疼痛及周身疼痛皆解,面目四肢浮肿渐消,今晨体温已基本正常,舌苔白腻滑润已化,舌质红势亦浅,两脉已从沉涩带弦转为滑数,且力渐增。病人自述药后肿、满、闷堵及寒热头晕皆愈,然右腮部肿痛,扪之有核如核桃大。此湿郁蕴热,郁阻少阳络脉,改用宣阳和络,转枢少阳方法。并嘱热敷两侧腮腺,每日早午晚各30分钟。
1700753414
1700753415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柴胡6克 夏枯草10克 旋覆花10克 枇杷叶15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浙贝母10克 黄芩10克 焦山楂10克 二剂
1700753416
1700753417 三诊 1978年3月26日
1700753418
1700753419 病人自述前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延及耳前后及面部,其势较重,因医生曾嘱告:“药后肿势大作”,故病人及家属并未着急,仍服第二剂药,每早、午、晚各热敷30分钟。3月24日仍服前药,继续热敷。3月25日两腮及面部肿势全消,诸症皆去。静卧休息两天,恢复正常,上班工作。
1700753420
1700753421 【按】 痄腮一证,有因风热者,有因火毒者,有因火郁者,有因湿郁者。本例是火郁于内,兼有湿热,本应芳香疏化,宣透郁热,但反用了安宫牛黄丸大寒之药,结果寒凉遏阻于外,郁火不得外发,湿浊无出路,以致卫气不宣,三焦不通。后改用苏叶梗、防风、荆芥、豆豉诸药,开肺气以疏表,宣阳气以化湿。药后阳通表疏,遍体小汗,身热已退,周身不痛,面目全身浮肿大减,唯右侧痄腮未消,湿热郁阻少阳之故,继续芳香宣化,佐以消痰之品,二剂而病愈。
1700753422
1700753423 另外,因火郁于内,而痄腮、大头瘟不发者,治当宣透火郁。药后常见痄腮、大头瘟增重,这是火郁外发的现象,不必惊慌,继续治之,病即可愈。
1700753424
1700753425 例三:大头瘟
1700753426
[ 上一页 ]  [ :1.7007533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