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3427e+09
1700753427 张某男 56岁 1960年4月20日初诊
1700753428
1700753429 发热两日,头面红肿,微有恶寒,继则寒罢而热增。今日开始头面红肿热痛加重,两目不能开张,咽喉红肿且痛,口渴心烦,大便2~3日未行,舌苔黄厚质红,两脉洪滑且数,按之有力。此风温时毒侵袭卫、气,内蕴滞热,势将成温毒大头瘟证。用疏风清热解毒方法,使热祛毒解,消其肿痛。
1700753430
1700753431 薄荷3克(后下) 牛蒡子6克 苦桔梗8克 片姜黄6克 黄芩12克 酒黄连4.5克 生甘草6克 元参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10克 马勃3克 紫雪散3克(冲) 二剂
1700753432
1700753433 二诊 1960年4月23日
1700753434
1700753435 服上药后,遍身小汗,恶寒已解,身热渐退,大便一次,头面红肿略消,两目已能张开,咽喉肿势稍减,仍时作痛,心烦但夜已成寐,两脉洪滑,数势已差,按之力弱。温热蕴毒渐解,气分之热未清,再以普济消毒饮法加减,忌食荤腥之物。
1700753436
1700753437 蝉衣6克 赤芍10克 牛蒡子6克 紫草6克 连翘12克 银花15克 花粉12克 蚤休10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紫雪散1.8克(分冲) 二剂
1700753438
1700753439 三诊 1960年4月26日
1700753440
1700753441 温毒蕴热渐解,头面红肿已退,体温正常,夜寐已安,大便溏薄,每日一次,小溲赤少,脉象弦滑而力差,舌苔根部略厚。温热蕴毒已解,胃肠余滞未清,再以清化湿热兼导积滞,饮食当慎。
1700753442
1700753443 僵蚕8克 蝉衣6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蚤休10克 水红花子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瓜蒌仁25克 元明粉1.5克(分冲) 二剂
1700753444
1700753445 前药又二剂之后,诸恙皆安,大便正常,舌苔已化为正常,慎饮食,忌荤腥一周而安。
1700753446
1700753447 例四:大头瘟误治
1700753448
1700753449 刘某男 60岁 ××中学教员 1963年5月6日初诊
1700753450
1700753451 素来嗜好烟酒,形体瘦弱,工作过于劳累,一周前曾感冒,至今未愈。从5月1日开始发热头痛,恶寒,咽痛,面部略红,曾有医生诊为外感,予服辛温解表药:桂枝6克、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七枚。一剂后即面目红肿,体温升至39℃,咽红肿痛,病势沉重。即请某医诊治,诊为大头瘟,用普济消毒饮原方,未加减:升麻3克、柴胡3克、连翘10克、薄荷3克、马勃3克、牛蒡子6克、芥穗6克、僵蚕6克、元参15克、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苦梗6克、甘草6克。一剂药后发热更重,体温39.3℃,面目红肿加剧,滋流黄水,皮肤作痒,咽红肿痛,嗜睡,夜间神志欠清,舌红口干,苔黄且腻,两脉洪滑且数,大便未通,小便短少色深。此温毒蕴热挟湿,误服辛温之桂枝汤,又服升、柴、芥穗之升阳疏风,致使热势鸱张,病已深重,防其神昏致厥。姑以清气热兼以解毒,凉血分而化其湿,辛辣荤腥皆忌。
1700753452
1700753453 紫草10克 地丁草10克 连翘30克 金银花30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赤芍10克 蚤休10克僵蚕6克 片姜黄6克 二剂,外用赛金化毒散15克油调外敷(或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
1700753454
1700753455 二诊 1963年5月9日
1700753456
1700753457 服上方二剂后,体温降至37.6℃,两脉洪滑,数象已退,面目红肿亦减,仍有黄水,但量不多,皮肤作痒,咽红口苦,夜寐稍安,大便通而不畅,小溲黄少。温毒蕴热渐减,湿邪仍在,再以疏风燥湿,凉血解毒。
1700753458
1700753459 蚤休10克 蝉衣6克 赤芍10克 黄芩10克 黄柏6克 苍术3克 片姜黄6克 僵蚕6克 银花25克 白鲜皮10克 焦三仙各6克 三剂,另用如意金黄散10克,外敷
1700753460
1700753461 三诊 1963年5月13日
1700753462
1700753463 前药连服三剂之后,身热退净,面肿已消,滋流黄水亦止,两脉弦滑,舌红苔白,胃纳已开,二便如常,皮肤痒势已退,再以凉血疏风,化湿止痒。
1700753464
1700753465
1700753466 连翘10克 忍冬藤25克 赤芍10克 黄芩10克 黄连4.5克 地丁草10克 川萆10克 花槟榔 地肤子各10克 焦三仙各10克 三剂
1700753467
1700753468 上药又连服三剂之后,身热已退净,面目肿势已退而滋流黄水未作,饮食二便如常,嘱其忌荤腥鱼肉等类,后半月恢复正常。
1700753469
1700753470
1700753471 【按】 大头瘟一证,多因风温时毒引起,治疗常以普济消毒饮为主方。岂不知此方有升散之品,反易助邪热上升,不利于病情,故当去之。另外,本例有一特点,就是在病因上除风温时毒外,还兼有湿滞,故单纯疏风清热解毒其力不足,还需要佐以化湿之药,后又加入黄芩、黄柏、苍术、萆则效果立著。这充分说明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1700753472
1700753473
1700753474 (2)烂喉痧,毒壅气分
1700753475
1700753476
[ 上一页 ]  [ :1.700753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