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395
前药二剂之后,两腮肿势较增而疼痛大减,身热渐退,体温37.3℃,两脉滑数,舌红咽痛皆减,大便已通。风温郁热已透,改以清热解毒方法,仍当静卧休养,饮食当慎。
1700753396
1700753397
旋覆花6克 前胡6克 连翘6克 片姜黄6克 僵蚕6克 元参10克 板蓝根10克 马勃3克 焦三仙各6克 二剂,仍热敷两腮,早晚各30分钟。
1700753398
1700753399
三诊 1978年4月11日
1700753400
1700753401
身热已退净,两脉数象已差,两侧腮腺肿势已退,转为正常。温邪蕴热已解,再以活血通络,清化折热。仍宜静卧休息一周,防引起睾丸炎症。
1700753402
1700753403
例二:痄腮误治
1700753404
1700753405
张某女 40岁 1978年3月20日
1700753406
1700753407
从3月12日头痛咳嗽,微有寒热,咽微痛,两侧腮腺作痛。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3月15日曾服安宫牛黄丸二丸,并注射消炎针剂。自17日始,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小便短少,头晕周身酸痛,已不能转动,即来我处门诊,曾化验小便,无异常发现。风温蕴热在肺卫,发为寒热头痛,本当疏和宣化,今反误服安宫牛黄丸寒凉之品,卫气不宣,湿邪遏阻,三焦不通,故面目一身浮肿。热郁于内,不得外解,故两侧腮腺疼痛加重。胸阳为湿邪所遏,气机为寒凉抑郁,必须用辛宣以开其郁,活络兼祛其湿,防其增重。
1700753408
1700753409
苏叶梗各6克 淡豆豉10克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杏仁10克 半夏曲10克 草蔻3克 黄芩6克 大腹皮6克 三剂
1700753410
1700753411
二诊 1978年3月23日
1700753412
1700753413
前药服后,遍体汗出,身热疼痛及周身疼痛皆解,面目四肢浮肿渐消,今晨体温已基本正常,舌苔白腻滑润已化,舌质红势亦浅,两脉已从沉涩带弦转为滑数,且力渐增。病人自述药后肿、满、闷堵及寒热头晕皆愈,然右腮部肿痛,扪之有核如核桃大。此湿郁蕴热,郁阻少阳络脉,改用宣阳和络,转枢少阳方法。并嘱热敷两侧腮腺,每日早午晚各30分钟。
1700753414
1700753415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柴胡6克 夏枯草10克 旋覆花10克 枇杷叶15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浙贝母10克 黄芩10克 焦山楂10克 二剂
1700753416
1700753417
三诊 1978年3月26日
1700753418
1700753419
病人自述前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延及耳前后及面部,其势较重,因医生曾嘱告:“药后肿势大作”,故病人及家属并未着急,仍服第二剂药,每早、午、晚各热敷30分钟。3月24日仍服前药,继续热敷。3月25日两腮及面部肿势全消,诸症皆去。静卧休息两天,恢复正常,上班工作。
1700753420
1700753421
【按】 痄腮一证,有因风热者,有因火毒者,有因火郁者,有因湿郁者。本例是火郁于内,兼有湿热,本应芳香疏化,宣透郁热,但反用了安宫牛黄丸大寒之药,结果寒凉遏阻于外,郁火不得外发,湿浊无出路,以致卫气不宣,三焦不通。后改用苏叶梗、防风、荆芥、豆豉诸药,开肺气以疏表,宣阳气以化湿。药后阳通表疏,遍体小汗,身热已退,周身不痛,面目全身浮肿大减,唯右侧痄腮未消,湿热郁阻少阳之故,继续芳香宣化,佐以消痰之品,二剂而病愈。
1700753422
1700753423
另外,因火郁于内,而痄腮、大头瘟不发者,治当宣透火郁。药后常见痄腮、大头瘟增重,这是火郁外发的现象,不必惊慌,继续治之,病即可愈。
1700753424
1700753425
例三:大头瘟
1700753426
1700753427
张某男 56岁 1960年4月20日初诊
1700753428
1700753429
发热两日,头面红肿,微有恶寒,继则寒罢而热增。今日开始头面红肿热痛加重,两目不能开张,咽喉红肿且痛,口渴心烦,大便2~3日未行,舌苔黄厚质红,两脉洪滑且数,按之有力。此风温时毒侵袭卫、气,内蕴滞热,势将成温毒大头瘟证。用疏风清热解毒方法,使热祛毒解,消其肿痛。
1700753430
1700753431
薄荷3克(后下) 牛蒡子6克 苦桔梗8克 片姜黄6克 黄芩12克 酒黄连4.5克 生甘草6克 元参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10克 马勃3克 紫雪散3克(冲) 二剂
1700753432
1700753433
二诊 1960年4月23日
1700753434
1700753435
服上药后,遍身小汗,恶寒已解,身热渐退,大便一次,头面红肿略消,两目已能张开,咽喉肿势稍减,仍时作痛,心烦但夜已成寐,两脉洪滑,数势已差,按之力弱。温热蕴毒渐解,气分之热未清,再以普济消毒饮法加减,忌食荤腥之物。
1700753436
1700753437
蝉衣6克 赤芍10克 牛蒡子6克 紫草6克 连翘12克 银花15克 花粉12克 蚤休10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紫雪散1.8克(分冲) 二剂
1700753438
1700753439
三诊 1960年4月26日
1700753440
1700753441
温毒蕴热渐解,头面红肿已退,体温正常,夜寐已安,大便溏薄,每日一次,小溲赤少,脉象弦滑而力差,舌苔根部略厚。温热蕴毒已解,胃肠余滞未清,再以清化湿热兼导积滞,饮食当慎。
1700753442
1700753443
僵蚕8克 蝉衣6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蚤休10克 水红花子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瓜蒌仁25克 元明粉1.5克(分冲) 二剂
1700753444
[
上一页 ]
[ :1.7007533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