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354e+09
1700753540 四诊 1936年4月4日
1700753541
1700753542
1700753543 身热退净,皮肤已渐脱屑,神志甚清,精神好,饮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苔化净,舌质略红,两脉细弱力差,烂喉痧已愈,再以调理肠胃,以后天补先天之法。
1700753544
1700753545 北沙参24克 细生地24克 赤白芍各9克 冬瓜皮30克 茯苓皮24克 焦麦芽9克 鸡内金9克四剂
1700753546
1700753547 五诊 1936年4月9日
1700753548
1700753549
1700753550 烂喉痧已愈,皮肤脱屑未齐,诸恙皆平,胃纳甚佳,夜寐安稳,病已愈,用散剂调理。
1700753551
1700753552 焦三仙各150克 鸡内金150克 砂仁3克 共研细末,每早晚各服9克,加糖9克,开水冲拌,其味酸甜,又助消化,病后最宜。
1700753553
1700753554
1700753555 例二:烂喉痧 (误治)
1700753556
1700753557 张某男 56岁 1937年4月6日初诊
1700753558
1700753559
1700753560 从本月2日开始,发热较重,体温38.7℃,自觉头晕,胸闷,心烦急躁,阵阵恶寒,周身酸痛,咽痛口渴,近一周来夜间不得入睡,曾服银翘解毒丸六丸,复方阿司匹林六片,皆未见效。本月4日请邻居医生看视,认为感冒风寒,随开一方,桂枝9克、防风9克、葛根6克、荆芥3克、生姜3片、红糖30克,水煎分服。一剂。今晨病势突然增重,发热40℃,神志时清时昧,面部青暗,口鼻苍白,舌绛起刺,状若杨梅。苔根厚而黄干,咽喉肿痛白腐,呼吸粗促,口干欲饮,时有谵语,小便赤少,大便三日未行,胸部似有斑点不多,两手脉象沉涩不畅,按之弦细数有力。温邪蕴热,内闭于肺,气营两燔,本当清营泄热,误服辛温表散之剂,温热炽甚,阴分过伤,势将昏厥,防成烂喉痧,且火郁内闭,深恐本不胜病,姑予一方以慰来者之望,备候高明政定。
1700753561
1700753562 僵蚕9克 蝉衣6克 片姜黄6克 杏仁6克 炒牛蒡6克 元参30克 连翘24克 银花15克 前胡3克 浙贝母12克 鲜茅芦根各60克 另鲜九节菖蒲根15克 煎汤送服,神犀丹一丸 犀角末0.6克(分二次汤药送下)
1700753563
1700753564 二诊 1937年4月8日
1700753565
1700753566
1700753567
1700753568 前药服后,遍身温疹一涌而出,色深皆重,身热略退,体温38.5℃,神志渐清,已能言语,自述心烦渴饮,欲食冰,两脉已由沉涩转为弦滑细数,口唇鼻梁仍苍白,舌绛如朱,尖部起刺,根部焦黄而厚,口味甚臭,大便虽通不多,小便赤少,咽喉肿痛白腐,不能吞咽,胸闷较轻,呼吸粗促已缓。温毒蕴热,已成烂喉痧,火郁渐解,气营交炽,病势甚重,再以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兼透痧,饮食寒暖,慎之又慎。
1700753569
1700753570 僵蚕6克 蝉衣6克 姜黄6克 生石膏24克 黄芩9克 竹叶6克 连翘24克 银花24克 紫草9克 地丁草9克 川贝母6克 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二次用鲜九节菖蒲根30克洗净打烂,煎汤送下。先服汤药。
1700753571
1700753572 三诊 1937年4月11日
1700753573
1700753574 今诊脉弦滑而按之濡滑略数,周身温疹已透,身热渐退,神志清楚,体温37.5℃,舌苔根部仍黄,尖部起刺已减,面部青暗也退,口周围苍白消失,大便通畅,色深味臭,小便仍黄但尿量增加,咽红肿已愈,拟以养阴生津,兼去余邪之法。
1700753575
1700753576 细生地30克 赤芍9克 姜黄6克 连翘12克 石斛18克 北沙参30克 麦门冬12克 川贝母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焦三仙各9克 丹皮9克 三剂
1700753577
1700753578 四诊 1937年4月19日
1700753579
1700753580 身热退净,皮肤脱屑,体温正常,纳谷欠馨,二便自调,两脉沉濡小滑,拟一善后处理方:
1700753581
1700753582 茯苓24克 冬瓜皮30克 生山药30克 炒熟苡仁30克 半夏9克 陈皮6克 焦三仙各9克 五剂
1700753583
1700753584 五诊 1937年4月23日
1700753585
1700753586 诸恙皆安,皮肤脱屑已净,饮食、睡眠、二便如常,病已痊愈。
1700753587
1700753588
1700753589
[ 上一页 ]  [ :1.700753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