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727
白僵蚕(酒炒)三钱 全蝉蜕十二枚 广姜黄七分 防风一钱 薄荷叶一钱 荆芥穗一钱 当归一钱白芍一钱 黄连一钱 连翘(去心)一钱 栀子一钱 黄芩二钱 桔梗二钱 石膏六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一钱 大黄(酒浸)二钱 芒硝二钱
1700753728
1700753729
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三匙,黄酒半酒杯,和匀冷服。
1700753730
1700753731
加味六一顺气汤:温病主方,少阴厥阴病,口燥咽干,怕热消渴,谵语神昏,大便燥实,胸腹满硬,或热结旁流,绕脐疼痛,厥逆脉沉伏者,此方主之。
1700753732
1700753733
白僵蚕(酒炒)三钱 蝉蜕十个 大黄(酒浸)四钱 芒硝二钱五分 柴胡三钱 黄连 黄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1700753734
1700753735
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酒和匀冷服。
1700753736
1700753737
增损普济消毒饮:太和年,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干,俗名大头瘟。东垣曰:半身以上,天之阳也,邪气客于心肺,上攻头面而为肿耳。《经》谓:清邪中于上焦,即东垣之言益信矣。
1700753738
1700753739
元参三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连翘(去心) 栀子(酒炒) 牛蒡子(炒研) 兰根(如无,以青黛代之) 桔梗各二钱 陈皮 甘草(生)各一钱 全蝉蜕十二个 白僵蚕(酒炒) 大黄(酒浸)各三钱
1700753740
1700753741
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
1700753742
1700753743
加味凉膈散:温病主方,余治温病,双解、凉膈愈者不计其数。若病大头、瓜瓤等温,危在旦夕,数年以来,以二方救活者,屈指以算,百十余人,真神方也,其共珍之。
1700753744
1700753745
白僵蚕(酒炒)三钱 蝉蜕(全)十二枚 广姜黄七分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栀子二钱 连翘(去心)薄荷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三十片
1700753746
1700753747
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酒冷服。若欲下之,量加硝、黄,胸中热加麦冬,心下痞加枳实,呕、渴加石膏,小便赤数加滑石,满加枳实、厚朴。
1700753748
1700753749
(以上诸方皆录自《伤寒温疫条辨》)
1700753750
1700753751
16. 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1700753752
1700753753
【临床表现】 低热口干,心胸烦闷,气短神疲,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1700753754
1700753755
【病机分析】 本证乃气分证后期,余热未清,而气阴两伤之候。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除,但余邪未净,故见低热,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来无力,是气虚之征。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故时时泛恶,纳谷不馨。
1700753756
1700753757
【治法】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1700753758
1700753759
【方药】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700753760
1700753761
竹叶二把(三钱) 生石膏一斤(一两) 半夏半升(二钱) 人参三两(二钱) 麦门冬一升(四钱) 甘草二两(一钱) 粳米半升(五钱)
1700753762
1700753763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1700753764
1700753765
【方论】 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邪,祛除余热。人参、甘草益气。麦冬生津养阴。粳米补益胃气。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本方诸药配伍,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清补兼施,扶正而不恋邪,祛邪又不伤正,是温热病气分证后期,余热未清,而气阴两伤常用之方。
1700753766
1700753767
又有气分证虽非后期,但属热盛而气阴两伤者亦可用之,不过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竹叶石膏汤证有胃气不和,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则无。
1700753768
1700753769
【验案】 气分余热未清
1700753770
1700753771
倪某男 37岁 1938年10月21日初诊
1700753772
1700753773
湿温经月甫愈,两天来陡然低热口干,心烦且渴,一身乏力,中脘闷满堵塞不舒,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舌红苔腻,两脉濡数无力。病似湿温劳复,余热尚未清除,故低热不重疲乏无力,胃不思纳,时时欲恶,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
1700753774
1700753775
竹叶3克 生石膏12克 北沙参15克 半夏9克 麦门冬9克 淡豆豉9克 山栀3克 生甘草3克 二剂
1700753776
[
上一页 ]
[ :1.7007537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