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3777e+09
1700753777 二诊 1938年10月24日
1700753778
1700753779 低热未作,体温36.5℃,口渴心烦已止,纳谷渐香,仍觉脘闷,湿温初愈,余热留恋,清气热少佐补正,化湿郁以开其胃。以饮食为消息。生冷甜黏皆忌。
1700753780
1700753781 竹叶茹各3克 生石膏9克 沙参9克 杏仁9克 半夏9克 淡豆豉9克 茯苓9克 白蔻仁米0.3克分冲 鸡内金9克 二剂
1700753782
1700753783 三诊 1939年10月27日
1700753784
1700753785 连服清气开胃之药,低热退而乏力减,中脘堵闷也轻,饮食二便如常。湿温甫愈,正气未复,仍需休息二周,防其劳复。
1700753786
1700753787 【按】 气分余邪未净,气阴已伤者以竹叶石膏汤为主方。若属营血分余邪未净,气阴两伤者则用青蒿鳖甲汤治之。二者虽均治低热,但病机病程不同,不可混用。
1700753788
1700753789 17. 邪热已退,肺胃阴伤
1700753790
1700753791 【临床表现】 低热,或热已退,口燥咽干,或干咳,或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或细而略数。
1700753792
1700753793 【病机分析】 本证乃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伤之候。低热是阴虚内热之象。口燥咽干,口渴均为肺胃阴伤,津液亏乏之征。干咳乃因肺阴亏损,肺燥气逆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或细而略数,均为肺胃津伤之象。
1700753794
1700753795 【治法】 滋润肺胃
1700753796
1700753797 【方药】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1700753798
1700753799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1700753800
1700753801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1700753802
1700753803 益胃汤(《温病条辨》)
1700753804
1700753805 沙参三钱 麦冬五钱 冰糖一钱 细生地五钱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
1700753806
1700753807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滓再煮一杯服。
1700753808
1700753809 【方论】 沙参麦冬汤中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相配,甘寒生津,滋养肺胃。生扁豆、甘草扶养胃气,使胃气得复,则津液自生。桑叶轻清宣透,以宣散肺热,热退津生而咳自止。本方诸药相配,共奏滋养肺胃津液之功。若久热不退,久咳不止,可加地骨皮以清虚热。
1700753810
1700753811 益胃汤中诸药,纯属一派甘寒生津养阴之品,有滋养肺胃之功。本方与沙参麦冬汤功用近似,均为气分证后期,瘥后调理之方。然二者亦稍有所偏:沙参麦冬汤偏重于肺,并有轻宣之力;本方则偏重于胃,而无轻宣之功。
1700753812
1700753813 【文献选录】
1700753814
1700753815 ①“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五十六条》)
1700753816
1700753817 ②“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二条》)
1700753818
1700753819 【按语】
1700753820
1700753821 第①条沙参麦冬汤方,吴鞠通原为治温燥邪气损伤肺胃津液而设。然验之临床,推而广之,则各种气分证后期,邪气已解,肺胃津伤,均可用之。
1700753822
1700753823 第②条“阳明温病,下后汗出”,乃指阳明燥结之证,用攻下药之后,又见汗出。下后汗出本属营卫通达之佳兆。但在阳明温病过程中,本已伤阴,用下法之意,旨在“急下存阴”。下后汗出,又有伤津耗液之虞。故以甘寒之药清养胃阴,以培补后天之本。本方虽为“下后汗出”者而立,然临床也可推而广之,用作气分证后期滋养胃阴,亦属良方。
1700753824
1700753825 18. 邪热已退,气阴两伤
1700753826
[ 上一页 ]  [ :1.700753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