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3849
第三节 营分证治
1700753850
1700753851
一、证候特点
1700753852
1700753853
营分证候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因为“心主血属营”,所以营分证候的病变部位在心和心包。它主要表现为血中津液的损伤和热陷心包。
1700753854
1700753855
营分证候的受邪途径大致有三种:
1700753856
1700753857
1)温热邪气由卫分直接传入营分。此即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温热篇》)。
1700753858
1700753859
2)温热邪气由气分传入营分。
1700753860
1700753861
3)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未见卫分证候和气分证候,初起即见营分证候。这种情况,古人认为是邪气内伏,自内而发,因此称为“伏气温病”。
1700753862
1700753863
营分证候的临床表现,按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
1700753864
1700753865
1)热伤营阴:身热夜甚,烦渴或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1700753866
1700753867
2)热扰心神:心烦不寐,时有谵狂。
1700753868
1700753869
3)热伤血络:斑点隐隐。
1700753870
1700753871
4)热陷心包: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1700753872
1700753873
如果从病变类型来看,营分证候主要表现为热伤营阴和热陷心包两大类型。热扰心神和热伤血络只不过是这两大类型中的见证而已。
1700753874
1700753875
营分证候的受邪途径和临床特点,可归纳如下表:
1700753876
1700753877
1700753878
1700753879
1700753880
二、治疗原则
1700753881
1700753882
营分证候,主要表现为热伤营阴和热陷心包两大类型。在治疗上,也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选取相应的方药。
1700753883
1700753884
热伤营阴,是热邪深入阴分,消耗血中津液,导致营阴不足,而出现的既有邪热,又有阴伤的证候。其治疗,应采用“清营透热”之法。所谓清营,亦称凉营,就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药物,消除营分的邪热。所谓透热,就是在清营的药物中适当配入具有宣通气机作用的药物,以促进营分的邪热透出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外感温热篇》)。
1700753885
1700753886
热陷心包,是热邪灼液成痰,蒙蔽心包,导致窍闭神昏的证候。其治疗,应采取“清心豁痰开窍”之法。选用具有清解心营热邪和清化热痰作用的药物相配,以祛除痰热,开窍醒神。
1700753887
1700753888
三、辨证施治
1700753889
1700753890
1. 热伤营阴
1700753891
1700753892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烦渴或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狂躁,或见斑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1700753893
1700753894
【病机分析】 本证乃热邪深入阴分,耗伤血中津液之候。人身卫阳之气昼行于阳,夜入于阴,阴分本有邪热,阳入于阴,则助长邪热之势,故身热夜甚。也有人认为,温热入营,阴分受伤,黑夜为阴,以阴助阴,与邪斗争力剧,故身热夜甚。热邪在气分阶段,消耗肺胃津液,故以口渴饮冷为主证。热入营分,津液大伤,故烦渴。热邪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因而也可见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营分证之口渴程度较气分证为轻,但并不标志病情转轻,而是热邪蒸腾血中津液的危象,若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津亏液涸,亡阴失水。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狂躁,是营阴亏而邪热扰心,心不藏神之兆。斑点隐隐,乃热伤血络,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之征。因营分证与血分证相较,病势尚轻,故仅见斑点隐隐,尚未成大片发斑之势。营阴耗伤,津液亏乏,故舌质红绛无苔。血中津液不足,经脉不充,则脉细,营热鼓动血液,则脉数。
1700753895
1700753896
【治法】 清营透热,养阴生津
1700753897
1700753898
【方药】 清营汤(《温病条辨》)
[
上一页 ]
[ :1.7007538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