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421e+09
1700754210
1700754211 【文献选录】
1700754212
1700754213 “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必用轻清灵通之品,始能开窍而透络。故以千金犀角地黄汤,凉通络瘀为君。臣以带心连翘,透包络以清心。桃仁行心血而化瘀。但络瘀者必有痰,故佐以姜、沥、菖蒲三汁,辛润以涤痰涎。而石菖蒲又有开心窍之功用。妙在使茅根交春透发,善能凉血以清热。灯芯质轻味淡,更能清心以降火。此为轻清透络,通瘀泄热之良方。如服后二三时许不应,急于次煎中调入牛黄膏以奏速效。”(《重订通俗伤寒论·犀地清络饮·何秀山按》)
1700754214
1700754215 【按语】 何秀山指出:“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此论可称切中热陷心包一证之关键,其对犀地清络饮方药之分析,亦属透彻。
1700754216
1700754217 8. 热陷心包兼有腑实
1700754218
1700754219 【临床表现】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腹满便秘,舌謇短缩,质绛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滑数。
1700754220
1700754221 【病机分析】 本证乃热陷心包,又兼大肠燥结,是属气营两燔。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短缩质绛,是热陷心包之征;腹满便秘,舌苔黄燥,甚则焦燥,乃燥屎内结所致。燥屎内停,气血内闭,则脉沉,痰热内盛,故脉滑数。
1700754222
1700754223 【治法】 清心开窍,攻下热结
1700754224
1700754225 【方药】 牛黄承气汤(《温病条辨》)
1700754226
1700754227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1700754228
1700754229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热陷心包”证候)
1700754230
1700754231 【方论】 本证上有痰热蒙蔽心包,下有大肠燥结,是为上下同病。心包之邪不解,则下灼大肠,而燥结愈甚;大肠燥结不祛,则上蒸心包,而痰热不除,故必上下同治,方可两全。牛黄承气汤,以安宫牛黄丸清心豁痰开窍。生大黄泄热通肠,攻下热结。是为釜底抽薪之法。
1700754232
1700754233 【文献选录】
1700754234
1700754235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七条》)
1700754236
1700754237 【按语】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一句,指出本条有大便燥结之腑实证。“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一句,指出又有痰热蒙蔽心包。心包之邪不解,必下灼大肠,故“下之不通”。“饮不解渴”是热炽津伤所致。上下同病,宜牛黄承气汤两解之。
1700754238
1700754239 【验案】 热陷心包兼有腑实
1700754240
1700754241 陈某男 80岁 1949年2月5日初诊
1700754242
1700754243 发热时重时轻,曾服治感冒之剂,半月来未能好转,因其年老体衰,缠绵已十六日。昨日高热昏迷,体温38.9℃,大便4~5日未行,顷诊两脉按之弦滑而数,关尺有力,舌苔老黄根厚,一派温热内陷,阳明腑实之象。虽年已杖朝而邪热腑实内聚,日久津液已伤,必须通腑泄热,开郁展气,佐以生津之法,仿牛黄承气汤。
1700754244
1700754245 僵蚕9克 蝉衣6克 姜黄6克 前胡3克 杏仁9克 元参24克 竹叶3克 生大黄粉1.5克分二次药送下,安宫牛黄丸一丸分化 二剂以大便得通即停药。
1700754246
1700754247 二诊 1949年2月8日
1700754248
1700754249 连服二剂之后,昨日大便畅通一次,今晨小汗,身热已退至37.1℃,神志已清,小便短黄,夜寐甚安,两脉已起,中取弦滑,数象已退,舌苔黄而不老,质红较前有液,老年温病,阳明腑实,气机不通,连服牛黄承气,大便通而神志开,再以甘寒增液,益气通幽之法。
1700754250
1700754251 细生地15克 元参15克 沙参15克 麦冬9克 前胡3克 杏仁9克 瓜蒌24克 枳壳9克 二剂。
1700754252
1700754253 三诊 1949年2月11日
1700754254
1700754255 甘寒育阴增液之后,神志清爽,大便今日又通一次,连日夜寐甚安,脉象渐渐有神,舌苔已化,胃纳渐佳,体温正常,再以调理中焦为法。
1700754256
1700754257 北沙参15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9克 杭白芍24克 陈皮6克 鸡内金9克 生苡米24克 焦麦芽9克 三剂。
1700754258
1700754259 1949年2月16日,病人家属告称,患者已完全恢复健康,并予致谢。
[ 上一页 ]  [ :1.70075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