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4260
1700754261
【按】 吴鞠通的牛黄承气汤,是用生大黄末三钱,送安宫牛黄丸一粒。本例则是仿其义而用之,效若桴鼓。临床上凡高热昏迷便秘者要在清热开窍之中一定要佐以通便之品,这是因为阳明燥结,常壅神明,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白虎承气汤何秀山按》说:“胃之支脉,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故昏不识人。”若胃中燥屎一去,邪热一清,神志自然得开。所以通便治疗昏迷是很重要的一法。
1700754262
1700754263
9. 暑热卒中(中暑、暑厥)
1700754264
1700754265
【临床表现】 暑夏炎热,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气粗,喉中痰鸣,脉滑数,名曰中暑。甚则四肢厥逆,脉沉伏或沉涩,名曰暑厥。
1700754266
1700754267
【病机分析】 中暑与暑厥同属一证,只是病情轻重有别,若中暑而见四肢厥逆者,即名暑厥。
1700754268
1700754269
本证缘暑热之邪卒中人体,内窜心包所致。暑热内壅,气机阻滞,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而成痰,痰热蒙蔽心包,乃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内盛,故身热。痰热内壅,肺气上逆,则气粗痰鸣。脉象滑数乃属痰热内壅。若痰热壅滞过甚,气机闭塞,则阳气不达四末,而见四肢厥逆。此时由于气血闭郁于内,则脉象多为沉伏或沉涩。
1700754270
1700754271
1700754272
本证卒然昏倒,貌似中风,然病因、病机不同。且中风多见口眼斜,醒后多有后遗症。本证发于暑季,因暑热一时蒙蔽清阳,卒然而成昏厥,醒后无后遗症,二者不难区别。
1700754273
1700754274
【治法】 芳香开窍,宣通气机
1700754275
1700754276
【方药】 至宝丹(方见前“热陷心包”证候)
1700754277
1700754278
【方论】 本证乃暑热邪气外中,痰浊郁热蒙蔽心包,闭塞气机之急病。故治宜芳香之品,以疏散邪热,宣畅气机,涤痰开窍。不宜早用寒凉,防其暑邪遏伏,反致有碍外泄。故不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而取至宝丹芳香开窍之长。
1700754279
1700754280
【文献选录】
1700754281
1700754282
1700754283
“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热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而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俟其人事稍苏,继进却暑调元法为治。”(《时病论》)
1700754284
1700754285
【按语】 雷少逸此段文字,对中暑与暑厥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均做了详细阐述。其用苏合丸之意,主要是治暑湿秽浊之气内壅之暑厥证。
1700754286
1700754287
第四节 血分证治
1700754288
1700754289
一、证候特点
1700754290
1700754291
血分证候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深重阶段。它主要表现为血液溢出脉外;或血热动风;或血液的严重消耗。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外感温热篇》)。因为心主血脉,肝藏血,肾藏精,而精血又互相化生,所以血分证候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肾三脏。
1700754292
1700754293
血分证候的受邪途径大致有三种:
1700754294
1700754295
(1)温热邪气由气分传入血分。
1700754296
1700754297
(2)温热邪气由营分传入血分。
1700754298
1700754299
(3)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起未见气、营证候而径见血分证候。古人认为属伏邪内发。
1700754300
1700754301
血分证候的临床表现,按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
1700754302
1700754303
(1)血热动血: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非其时而行经出血,或发斑,舌质紫绛,脉数。
1700754304
1700754305
(2)血热动风:头痛眩晕,目赤口噤,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脉弦数。
1700754306
1700754307
(3)热扰心神:躁扰昏狂。
1700754308
1700754309
(4)血热阴伤:热邪深入血分,消耗血中津液,日久竟至消灼肝血肾精,可导致真阴耗损,亡阴失水。但由于邪气的多少和阴液的耗损程度不同,血热阴伤证候,又可分为五种类型:
[
上一页 ]
[ :1.700754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