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4690
鲜石斛三钱 犀角五分 薄荷八分 茯神三钱 川贝三钱 花粉三钱 羚羊片三分 连翘一钱半 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半 天竺黄一钱半 石菖蒲八分 竹沥二两冲 紫雪丹四分冲。
1700754691
1700754692
两剂风平神清,表热转盛,去紫雪、犀、羚,加芩、豉,重用银、翘,数剂而安,伏温由营达气而解。
1700754693
1700754694
选自《丁甘仁医案》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年8月版第18页)
1700754695
1700754696
【按】 此案病情危重,既有神昏谵语之心包证,又有角弓反张之肝风证,确为心肝同病,病在营血。但丁氏除用清营血之犀、羚、紫雪外,大部分药物都为气分之品,其目的就是要透营分之热由气分而解,结果妙手回春,深得叶氏之奥妙。
1700754697
1700754698
7. 火旺阴伤,心肾不交
1700754699
1700754700
【临床表现】 身热口干,心烦躁扰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
1700754701
1700754702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邪气久羁,而阴液大伤。即吴鞠通所云:“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候。人之正常生理状态,应是心火下交于肾,温化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制约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脏腑活动之动态平衡。温热邪气内炽,上助手少阴心火,下灼足少阴肾水,致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火愈亢而阴愈伤,阴愈亏而火愈炽,势成恶性循环。火炽阴伤,则身热口干。心肾不交,阳不入阴,邪热扰心,故心烦躁扰不寐。正如吴鞠通所说:“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耐,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一条分注》)。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火旺阴伤之象。
1700754703
1700754704
【治法】 泄火育阴
1700754705
1700754706
【方药】 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
1700754707
1700754708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阿胶三钱 白芍一钱 鸡子黄二枚
1700754709
1700754710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内胶烊尽,再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
1700754711
1700754712
【方论】 方中黄连配黄芩,苦寒直折,清邪热,泄心火。阿胶配白芍,滋补肝血肾精而养真阴。鸡子黄滋补心肾。诸药配伍,上泄手少阴心火,下滋足少阴肾水,为泄火育阴,攻补兼施之方。正如吴鞠通所说:“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一条·分注》)
1700754713
1700754714
【文献选录】
1700754715
1700754716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一条》)
1700754717
1700754718
【按语】 “少阴温病”,指温热邪气深入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两少阴。“真阴欲竭,壮火复炽”,指邪热下灼足少阴肾水,肾阴将欲枯涸;而邪热上助手少阴心火,心火又亢烈炎炽。此即心肾不交之机制。“心中烦,不得卧”,是心肾不交之见症。廖廖数字,病因、病机、病位、见症、方药皆详。
1700754719
1700754720
8. 温热消渴
1700754721
1700754722
【临床表现】 低热无汗,烦躁不宁,消渴日甚,身体消瘦,舌红绛干瘦,苔黄燥,脉细数。
1700754723
1700754724
【病机分析】 本证为温热病后期,心火独亢,肾水耗损之候,尤以暑温病后期为多见。心肾为手足少阴水火之脏。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这种关系称之谓:水火既济,阴阳相交。温热暑邪久羁于手少阴心,以致心火独亢于上,必下吸足少阴肾水,肾水日渐耗损,致使肾水大亏,上不济心,心火更亢,于是出现心肾水火不相济的恶性循环,这是本证的病机特点。肾水亏,心火独亢,则低热不已,此热型既不同于气分证之壮热汗出,又不同于营分证之灼热无汗,而是低热无汗。其所以无汗,是因阴伤津亏,无以作汗之故。心主神志,热入于心,内扰心神,阳不入阴,神不内守,故烦躁不宁。心肾之阴大亏,上不润口,故消渴不已,此欲饮水自救之兆也。正如吴鞠通所说:“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分注》)。肾阴大耗,精气被夺,无以充肤,故身体消瘦。舌红绛干瘦为阴津大亏,血分有热所致,苔黄燥为气分余邪未尽。脉细数为阴液亏损,邪热内扰之象。
1700754725
1700754726
【治法】 清心滋肾
1700754727
1700754728
【方药】 连梅汤(《温病条辨》)
1700754729
1700754730
云连二钱 乌梅(去核)三钱 麦冬(连心)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二钱
1700754731
1700754732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1700754733
1700754734
【方论】 本证关键在于心火独亢于上,肾水耗竭于下,且二者互为因果。方中黄连苦寒清心火以泄邪热。乌梅味酸,滋肾阴,抑心火。黄连与乌梅同用,酸苦泄热抑阳,使阳不强则火不亢。阿胶、生地滋肾养阴。麦冬甘寒生津。生地、麦冬、阿胶、乌梅同用,酸甘化阴,阴生则津充,津生则消渴可解。诸药相配,使心火得清,肾水得复,则诸症自除。
1700754735
1700754736
【文献选录】
1700754737
1700754738
“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
1700754739
[
上一页 ]
[ :1.700754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