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6738
1700756739
1700756740
其身热必为壮热,自汗必为多汗,面赤必正赤而鲜,神迷必时清时寐,脉数也应是洪数而重按乏力,这些均为阳明热盛之象。正邪交争剧烈,故壮热。热邪迫津则汗多。阳明之脉行于面,阳明热盛则面赤。因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阳明热盛而致鼻鼾。热扰神明则神迷,语难出。热伤气液则身重难转侧。另外,本证应见口大渴和背微恶寒二症。津液大伤,口必大渴;汗出气伤,则背微恶寒,所以王孟英主张在用石膏、知母清气之中,应再加西洋参,是仿白虎加人参汤之意。王氏还主张再加百合、竹沥,也有独到之处,昏迷的病人,多有痰热,用竹沥清热涤痰,可防痰热闭窍之患。
1700756741
1700756742
1700756743
十一、【原文】 风温证,身热痰咳,口渴神迷,手足,状若惊痫,脉弦数者,此热劫津液,金囚木旺,当用羚羊、川贝、青蒿、连翘、知母、麦冬、钩藤之属,以熄风清热。
1700756744
1700756745
1700756746
自注:“肺属金而畏火,赖胃津之濡养,以肃降令而溉百脉者也。热邪内盛,胃津被劫,肺失所资,木为火之母,子能令母实。火旺金囚,木无所畏,反侮所不胜,是以筋脉失养,风火内旋,惊痫,在所不免,即俗云发痉是也,故以熄风清热为主治。”
1700756747
1700756748
【按语】 本条论述风温动风的证治。
1700756749
1700756750
1700756751
此证为肺金被痰热所闭而金囚,肝木反侮其金。身热痰咳,口渴神迷,是痰热的症状;惊痫,脉动弦数是动风的象征,故属于肺肝同病,木火刑金。用羚羊角、钩藤以清肝熄风。川贝以涤痰宣窍。连翘以清热解毒。青蒿、知母以清透阴分之热。麦冬甘寒以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涤痰,平肝熄风之功。
1700756752
1700756753
本条与第四条“风温证,身灼热,口大渴,咳嗽烦闷,谵语如梦语,脉弦数,干呕者”比较:本条为风已动,而第四条为风未动,仅有先兆之征,这是其一;本证津伤不甚,口虽渴而不大渴,第四条是津伤甚口大渴,这是其二;本证有痰热内闭,第四条无痰内闭,这是其三。因此,治疗也略有不同,本条有钩藤以增平肝熄风之力,第四条有花粉以增清热生津之功。
1700756754
1700756755
本条因痰热动风,故用药应加强去痰之品,如菖蒲、竹沥等。
1700756756
1700756757
十二、【原文】 风温证,热渴烦闷,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脉数者,此热邪内蕴,走窜心包络,当用犀角、连翘、焦远志、鲜石菖蒲、麦冬、川贝、牛黄、至宝之属,泄热通络。
1700756758
1700756759
自注:“热邪极盛,与三焦相火相煽,最易内窜心包,逼乱神明,闭塞络脉,以致昏迷不语,其状如尸,俗谓发厥是也。闭者宜开,故以香开辛散为务。”
1700756760
1700756761
【按语】 本条论述了痰热蒙蔽心窍的证治。
1700756762
1700756763
风温之邪,传于气分,炼津为痰,痰热上蒙心窍,故神志不清,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这种昏迷除上述症状外,应喉中痰鸣,舌苔黄腻,脉动滑数。痰热昏迷应与阳明气热昏迷和逆陷心包昏迷作鉴别。阳明气热昏迷,多见大渴引饮,舌苔黄燥,大便数日不下,全身汗出而热不退,脉多沉实而数;逆陷心包昏迷,多见脉细滑数,舌质红绛而苔黄燥,昏迷程度深,多呈昏愦不语,舌謇肢厥,以热盛为主,并且病程短,突然陷入昏迷状态;本证却不然,口不大渴,舌虽绛而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俱盛,三者表现不同,应详细鉴别。方用犀角、连翘清心泄热。川贝、远志清化痰热。麦冬甘寒入心以护阴。菖蒲芳香以化痰开窍。更加牛黄、至宝丹以清心豁痰开窍,共奏清营涤痰开窍之功。
1700756764
1700756765
《薛生白湿热病篇》
1700756766
1700756767
一、【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700756768
1700756769
【按语】 本条是湿热病的提纲。湿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由于夏令地气已热,再加以天气之暑湿,湿热熏蒸,每易侵袭人体而发为湿热证。
1700756770
1700756771
湿热病侵犯阳明、太阴二经者居多,凡中气偏实,则病在阳明;中气偏虚,则病在太阴。凡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转化。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里热而不恶寒。暑湿之邪在人体,亦随阳气而转移,人身阳气旺,即随热化而归阳明,多表现为热重于湿;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多表现为湿重于热。
1700756772
1700756773
始恶寒者,是阳气为湿邪所遏而致,决非寒伤于表之恶寒且体痛而脉象浮紧。湿邪外袭,虽亦恶寒,但与伤寒之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不能相比。伤寒是纯阴之寒邪,故恶寒甚而体痛。湿热病则是阳气因湿阻,宣通不利,故恶寒而又周身沉重,且湿为阴邪,遏其阳气,阳气不得宣通,脉多缓、濡,甚则沉迟。脉、舌、症皆异也。
1700756774
1700756775
后但热不寒,是湿邪郁而化热,故反恶热矣。此时之脉,必已转为滑数或濡数。
1700756776
1700756777
热盛阳明则汗出,但多偏在头面较多。湿蔽清阳,肺气不宣,故胸痞不畅。湿邪内盛,浊气上蒸,故舌白且腻。本证口渴不引饮,是因湿邪内停,气化不利所致。与阳明热盛,热邪耗津之口渴饮冷者不同。
1700756778
1700756779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暑热熏蒸之气,多由口鼻而入。当然,在发病过程中,内因是主要方面。
1700756780
1700756781
关于湿热病脉象的问题,一般说脉无定体。湿属阴邪,脉多见沉、濡、缓等。根据郁热的多少,而脉象又有细数、滑数、弦数等。如再挟其他的病因,就难定出一个专脉了。很多方书谓其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
1700756782
1700756783
二、【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1700756784
1700756785
【按语】 湿遏卫阳之表,表气不能宣通,故恶寒无汗,说明卫阳之气不得通畅也。湿性重浊,郁阻气机,三焦不利,营卫不调,故身重而疲乏无力。头为诸阳之会,湿阻阳气不能宣通,故头痛且沉重。
1700756786
1700756787
湿阻卫阳之气不利,故恶寒。若湿重而热不甚者,则恶寒而不发热,治之必当用温以祛湿的方法。一般治湿必须随其湿之部位、轻重、体质等而转移,绝不是简单的用利湿法、燥湿法所能成。
[
上一页 ]
[ :1.7007567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