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6888e+09
1700756888 【按语】 本条讲由湿热而成呕恶不止,以致昼夜不减,其势难忍,大有欲死之状,此胃火上逆也。诸逆冲上皆是火证,所以用黄连苦以泄心热,寒以降胃逆。苏叶辛温走气分,定呕吐,调郁结,能和胃降逆。
1700756889
1700756890 我们认为:黄连、苏叶同用,对胎前恶阻,用之确效。在妊娠恶阻,呕吐较重时,用疏和安中法,以定呕吐(此二味为主药),但必须冷服,少少予之,不可一次一碗,反使增重。加入灶心黄土二两更好,如无灶心土,用净黄土二三两(煎汤代水再煎药)亦良。
1700756891
1700756892 绍琴每治郁热化火时,用黄连以苦降其热,苏叶、梗以和胃定呕,效果显著。呕恶较重时当忌糖及甜味食物,以甘能增恶也。
1700756893
1700756894 十八、【原文】 湿热证,咳嗽昼寝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1700756895
1700756896 【按语】 湿热蕴蓄于肺,入于肺络,肺气不得宣降,上逆而为咳嗽气喘,甚则咳喘昼夜不安,必须化湿浊,泄肺热。用六一散清利湿热,以葶苈泄肺定喘,加枇杷叶宣肺肃降,则咳喘皆愈。
1700756897
1700756898 风寒咳喘,脉必浮紧;痰热作喘,脉必滑实;水饮咳喘,脉多沉弦,舌必滑润,甚则浮滑液多,有时面部发亮;下元不足,多属久喘,劳则即发,两尺力弱,甚则不鼓指;暑湿咳喘,脉必濡软滑数,面色多垢,苔多腻厚液多,质红,甚则心烦,若化燥,则舌渐糙干矣。多方分析,即可分清各种咳喘之病因、病机。
1700756899
1700756900 十九、【原文】 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即糯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1700756901
1700756902 【按语】 本条讲湿热留滞经络,形成骨节痛,口渴,汗出之证治。重点的一句话是“大势已退”,因为湿热证骨节痛是说明湿热留于经络,不论湿多、热多,在气分或在血分,全要以疏风活络,化湿祛热为主。而本条从治法上看,用糯米汤泡于术,这就说明热势已去,湿邪尚存,确属大势已退,余邪留滞经脉之中。
1700756903
1700756904 湿热余邪不净,留滞经络,阴分已伤,故口渴,骨节痛。汗出为湿热上蒸,气分又虚。用于术扶脾化湿,益气止汗,又恐留热于内,故采用汤泡而不用煎,取其气而不用其味,轻可祛实,且防补以助热之弊。
1700756905
1700756906 糯米甘平益气,扶脾和胃。所以用糯米汤泡,也是因为湿热基本已除,余热不多,以正虚为主,取术泡汤用其气香以开郁化湿。
1700756907
1700756908 湿热蕴郁与气虚的关系,也是互为因果的。正气不足,则湿邪易于阻络;湿阻则气机不行,有碍正气的升降,也能导致正虚。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参考其他的证据,早期以祛邪为主,晚期要以补正为主。
1700756909
1700756910 二十、【原文】 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宜羚羊
1700756911
1700756912 角、蔓荆子、钩藤、玄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1700756913
1700756914 【按语】 本条是湿热化燥伤阴,厥阴风火内动。要注意观察有无项强及呕吐等症出现。
1700756915
1700756916 湿热证,数日后,湿热当减,今反不减,何以知之?从“汗出”看出湿热上蒸,从“忽头痛不止”,发痉,知道是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
1700756917
1700756918 本属湿热证,由于营液大亏,肝风上逆,横窜经络,血不荣筋而作痉。风热夹湿上升巅顶则头痛,风阳上冒清空,则头痛不止。治疗必须熄风为标,养阴折热为本。
1700756919
1700756920 二十一、【原文】 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1700756921
1700756922 【按语】 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此湿热之邪郁于肌表。表闭,故无汗。湿蕴肌肉,故肌肉胀痛。湿郁中宫,故胸痞而满闷。热郁不解,则发热乃作。所以薛氏说:“腠理暑邪内闭”。
1700756923
1700756924 湿热病禁辛温大发汗,但不是一点汗药不可用,湿病宜微微小汗,湿去热亦轻矣。
1700756925
1700756926 所谓禁汗,是反对不考虑客观病情,而主观用辛温大发其汗。温病所谓之“汗”,是使卫气通调,三焦升降,气机流畅,表气疏和,皮肤似有小汗。若用发汗药专求其汗,必导致津伤液耗,于病不利。
1700756927
1700756928 禁汗,是指禁用辛温发汗药,如:麻、桂、羌、防之流。切忌只求其汗,不顾其热,只想发表,不管里热。若只求解表,必致误汗亡阳,正气大伤。治湿热证,化湿必须宣阳,但宣阳不可发汗,所求者气机通畅耳。
1700756929
1700756930 六一散加薄荷名鸡苏散:用六一散清暑祛热,利湿通阳,则小便自畅。加薄荷之辛凉,非为发汗,乃辛凉宣透以清热耳。
1700756931
1700756932 二十二、【原文】 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后,或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1700756933
1700756934 【按语】 吐泄并至,中焦脾胃为病。脾主升而胃主降,升降悖逆,故吐泄作焉。胃热而逆者清胃为主;胃虚而吐者,温养为宜;胃中寒而吐逆不止,当以理中温之。脾阳不足,升力不够,温阳升和防其垂陷;脾虚久泄宜补;脾寒则宜温;脾热则宜清;脾阴不足,须和脾阴为治;如暑湿蕴热,则以芳香逐秽为法,俟湿热祛,中阳和则愈也。这是说明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不降则吐,脾气不升则泄的机制及治疗法则。
1700756935
1700756936 本条所述,乃中焦虚寒之证,故以温中法为治。
1700756937
[ 上一页 ]  [ :1.700756888e+09 ]  [ 下一页 ]